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限塑令專題 >> 國外經驗借鑒 >> 

對白色污染說“不”

時間:2008-07-03 來源: 作者:


  事實證明,一旦人們真正意識到綠色購物的必要性,新的規定就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而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在于教育、教育、再教育。 
  以色列沙龍地區環境質量部負責人歐蘭德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提高公眾環境意識需要做大量的教育解釋工作,實現這一目標的兩個主要途徑是通過學校和電視。兒童對家庭影響很大,如果在學校里告訴孩子們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也可對父母產生影響。他舉例說,20世紀60年代許多以色列人喜歡采野花,對環境造成了潛在危害。為解決這一問題,以色列自然資源管理局與保護自然協會針對學生發起了不采野花運動,教育兒童不采受保護的野花,結果孩子們回家后將采野花的危害告訴父母,最終改變了人們采野花的習慣,這項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相信,通過學校和傳媒的宣傳教育,在塑料袋問題上同樣能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也有人對該法案的可行性表示懷疑,認為執法部門不可能逐個商店地檢查是否對塑料袋收費,因此即使該法案獲得通過,執行起來也有較大難度。以色列塑料與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艾亞爾德克爾稱,目前,只有40%%的以色列家庭購買塑料垃圾袋,其余60%%用商場提供的免費塑料袋當垃圾袋,商場對塑料袋收費后,許多人會重新購買塑料垃圾袋,這樣一來,實際減少的塑料袋使用量只有5%%,收效不大。如考慮到該法案實施后將造成塑料工業界眾多人失業,更是得不償失。 
  盡管如此,多數公眾對該法案的前景仍表示樂觀。以色列生態與猶太文明工程成員瑪遲利認為,以色列在環保方面比其他發達國家要相對落后,因為10多年前,當其他國家開始關注環境時,以色列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生存,為了生存,人們更關注的是安全,F在,環保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以色列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可以少走彎路,學會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就是重要的一條。 
  他相信,該法案如能實施,對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當公眾真正認識到少用塑料袋實際上是在保護自身,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后,才會自覺地向這個方向努力,也才能真正擁有一個清潔的綠色家園。 (記者 鄭曉春)   

 

 

 

上一頁 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