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工程院院士建言:系統性對待救災及災后重建
“這兩天我很著急。”在
當天的會議,包括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內的所有工程院高層領導悉數到場,許多院士紛紛從工程科技的角度對救災及災后重建工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要重視土木工程災害”
“在五千年發展史中,人類遇到了無數次的各種災害。但是,在這些災害中,還有一類危害極大、影響極廣的災害迄今尚未被人類所認識。這個災害就是‘土木工程災害’。”地震與防災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禮立的這一觀點在當天座談會上引起了很多院士的共鳴。
謝禮立認為,雖然沒有土木工程就不會有現今的人類文明,但是土木工程在帶來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土木工程災害產生的機理是,由于人們不當的知識——選址、設計、施工、使用和維護導致所建造的土木工程不能抵御突發的載荷,而致使土木工程失效和破壞,乃至倒塌而造成了災害。這些土木工程包括所有的建筑,地上和地下的土木設施,鐵路、水庫、隧道以及各種港口、礦山和工廠等。
“包括四川汶川縣地震等在內的地震災害是典型的土木工程災害。此外,風災、滑坡、泥石流、煤氣管線爆炸、地下水管爆裂、煤礦塌陷、潰壩等也都屬于土木工程災害的范疇。”謝禮立指出,減輕這種災害的主要手段和手法是科學的土木工程方法,即注意對工程進行正確的選址、施工、設計、加固、維護和保養等。
“一個國家的防災減災工作做得好或不好,就是要看這個國家是‘災前忙’還是‘災后忙’。”謝禮立強調。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后,當地損失慘重,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的災前預防工作還不到位,在防震減災方面仍存在很大問題。
謝禮立認為,在這次地震中我們應當接受這樣的教訓:要將減輕地震災害的重點放在土木工程減災方法上來,因地制宜地發展有助于土木抗震的經濟有用的方法和技術;要重視人類居住環境的選擇,盡量將居住地點選在安全的地帶和地段上,適當避開活動的斷層及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惡劣環境;要重新審視和總結我國目前的防震減災體制及思路,調整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技術路線等。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