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條
給水工程。
(一)地震災區供水條件變化
1、供水水質惡化
震后各種供水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飲水水質衛生條件惡化。根據地震情況分析,造成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地震造成給水構筑物的破壞。
(2)地下水位改變,使深井水受淺層水或地面水滲透的影響,造成污染。
(3)水源附近有掩埋的動物尸體,尸體腐。ㄌ貏e是夏日酷暑或暴雨時)污染水源。
(4)給水水源周圍的衛生管理不善,有污水、污物,甚至糞便,造成水源污染。
2、與飲水衛生有關的腸道傳染病
震后集中式供水中斷,由于飲用不衛生的水,導致人群腸道傳染病的發病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城市,人口集中,環境污染嚴重,可能導致人群腸道傳染病的流行。
3、災區飲用水衛生要求
地震災害期間,給水衛生的原則是貫徹“預防為主”,執行國家衛生標準(含《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85和“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供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防止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防止水質污染造成的急慢性中毒。
地震后,集中式供水系統破壞,需要選擇臨時的給水水源應急,這些水源包括,除部分修復的自來水外,主要有地面水、農村灌溉用機井水和分散各地的淺井水。在震后一段時間內是以分散式給水為主要的臨時供水方式,其衛生要求分別為:
(1)地面水
取水點應在無人為污染的河段上游,設取水碼頭或跳板,以便能取離岸邊較遠的水;設岸邊砂濾井或用砂濾缸進地混凝沉淀和消毒。
(2)井水
水井應盡可能設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地勢高處,周圍20~30米內無廁所、糞坑,垃圾堆、畜圈、滲水坑及動物尸體掩埋等;要有井臺、井欄和井蓋;井底與井壁要確保水井的衛生防護;設公用取水桶;飲用淺井水需要進行水消毒;
(3)泉水
集水式泉水應加蓋,設排水溝,以防污染。
(二)水源的選擇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