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時間:2008-08-21 來源: 作者:

1
給水工程。

(一)地震災區供水條件變化

1、供水水質惡化

震后各種供水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飲水水質衛生條件惡化。根據地震情況分析,造成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地震造成給水構筑物的破壞。

2)地下水位改變,使深井水受淺層水或地面水滲透的影響,造成污染。

3)水源附近有掩埋的動物尸體,尸體腐。ㄌ貏e是夏日酷暑或暴雨時)污染水源。

4)給水水源周圍的衛生管理不善,有污水、污物,甚至糞便,造成水源污染。

2、與飲水衛生有關的腸道傳染病

震后集中式供水中斷,由于飲用不衛生的水,導致人群腸道傳染病的發病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城市,人口集中,環境污染嚴重,可能導致人群腸道傳染病的流行。

3、災區飲用水衛生要求

地震災害期間,給水衛生的原則是貫徹預防為主,執行國家衛生標準(含《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85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供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防止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防止水質污染造成的急慢性中毒。

地震后,集中式供水系統破壞,需要選擇臨時的給水水源應急,這些水源包括,除部分修復的自來水外,主要有地面水、農村灌溉用機井水和分散各地的淺井水。在震后一段時間內是以分散式給水為主要的臨時供水方式,其衛生要求分別為:

1)地面水
取水點應在無人為污染的河段上游,設取水碼頭或跳板,以便能取離岸邊較遠的水;設岸邊砂濾井或用砂濾缸進地混凝沉淀和消毒。

2)井水
水井應盡可能設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地勢高處,周圍2030米內無廁所、糞坑,垃圾堆、畜圈、滲水坑及動物尸體掩埋等;要有井臺、井欄和井蓋;井底與井壁要確保水井的衛生防護;設公用取水桶;飲用淺井水需要進行水消毒;

3)泉水
集水式泉水應加蓋,設排水溝,以防污染。

(二)水源的選擇

1、水源選擇的原則

上一頁 頁碼:[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災后重建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