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影響
地震災害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就是人員和財產損失,同時也能暴露出經濟體系的脆弱性以及政府和社會管理體系的缺陷,還能對社會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影響。通過災后重建,將負面的影響消除,將積極的影響發揮,則災后重建就會對國家經濟、管理和社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并留下寶貴的財富。
就經濟影響來看,災后重建預計持續2-3年,每年投入的資金預計在2000億元左右,由于投資乘數的作用,估計每年拉動經濟增長0.3%-0.5%。但是,更重要的是,經過地震災害之后,我們要重審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的抗擊災害的能力。在今年春天的雪災中,大量的通訊塔崩塌,供水設備斷裂;在地震中,大量房屋倒塌,大量基礎設施受損。很明顯,在自然災害面前,如果相應的設施抗災能力強,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就會小。由此延伸,我國現有國民財富體系及至生產體系能否具有足夠好的質量,是否達到足夠高的標準,決定了我國真實財富的價值,因此建立嚴格質量標準的生產體系是保證財富的真實性和抗災能力的決定因素。如果通過這次地震災害重構國家生產質量體系,那么這次地震的經濟影響將是深遠和有價值的。
就政府和社會管理來看,通過地震災害救助和災后重建,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政府和社會的快速應急能力,其中有經驗,也會有不足,通過分析和總結,完善與優化我國應急機制,提高應急能力和水平,也會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就社會影響來看,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逐步得到確立并占據主流,而重視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價值觀受到弱化。但是,在救災和災后重建中,國民表現出強烈的舍己為人精神,以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為重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得到弘揚和發揮。因此,以此為契機,正確構建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價值觀,也將是地震災害產生的積極影響。國家可以建立授勛制度等褒獎制度,對那些為科技、文化、經濟、政治建設做出表率和重大貢獻的人實行同一的、具有可比性的褒獎,將極大地激發社會各方面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立。 (羅偉忠 作者單位: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