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外資巨頭 沖擊水務 >> 

公共產品“市場化”咋成了漲價的借口

時間:2009-06-23 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畢舸

兩年前,法國的水務巨頭威立雅集團對西安自來水公司的收購因為遭遇輿論壓力而不得不中止。記者獲悉,西安自來水公司如今正試圖通過“先改制,后引資”的方式再次引入威立雅集團。數據顯示,我國城市水價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上漲。究竟是外資水務導演了這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水價上漲,還是外資水務搭上了中國城市水價提高的順風車?(《中國經營報》6月7日)

外資水務并未擺脫城市水價上漲的魔咒,從表面上看,這是城市水務經營過度市場化造成的,其實,外資水務依舊走的是非市場化經營的老路,讓民眾買單的習慣性沖動自然會不時泛起。

放眼全國,由于定價機制不合理,水、電、氣等公共產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引起不少公眾的反感。這其中的首要原因是真實成本難辨識。和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不同,公共產品價格的制定或調整一般都是沿用傳統的成本加成定價法。但由于價格主管部門不參與市場準入、需求管理及運行成本的監控,很難辨別企業上報成本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一個外行的裁判去主導比賽進程,自然會出現偏哨的后果。

而在缺乏競爭和成本約束的情況下,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根本沒有動力降低自己的生產成本,相反會主動提高生產成本,因為高額的生產成本可以增加話語權和漲價幅度,其結果是公共產品價格隨著成本的增加而提高,最終形成“提高成本—企業虧損—提高價格—提高成本”的惡性循環。在石油、水、燃氣領域,我們已經習慣了企業拿出一堆讓人云里霧里的成本賬單,嚷嚷著虧損的情景。

而更關鍵的一點,就在于近年來的所謂“市場化”成了漲價借口。公共產品價格改革出現片面強調市場化傾向,并以此為借口推卸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責任?伤㈦、氣、公交等領域依舊是政企合一性質的企業居多,主管部門既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與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經營者。這種政企不分的做法使公用事業由自然壟斷變成行政壟斷,他們一方面享受著政策扶持、財政津貼,一方面熟練運用“市場化”經營的成本收益計算法,要求提高價格減少虧損,一旦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反過來索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從而讓政府與民眾陷入要么接受漲價要么全體納稅人買單的惡性循環。

一個不成熟的公共服務市場,偏偏又沒有足夠完善的公共監管體系來應對。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監管尚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參照《價格法》,而《價格法》對公共產品價格的監管原則、監管機制和定價方法等規定不明確,更不要說針對性和操作性了。

公共產品運行機制隱含的問題是,由于各地政府財力有限,往往無法直接投入或進行補貼,而更多寄希望于通過調價來解決補貼不足問題。與此同時,公共產品漲價對弱勢群體的補償機制也沒有建立起來,引發民眾特別是低收入人群對公共產品漲價的強烈不滿。正如外資水務成為國有水務企業轉嫁負擔的捷徑,而背負沉重歷史負擔的外資水務完全掌控定價權,又必然會將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中國建立合理的公共產品定價機制,就必須對以上問題逐一治本。否則,披著各種市場化外衣的非市場化經營總會讓民眾買單。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