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外資巨頭 沖擊水務 >> 

外資不影響中國供水安全 尚未形成壟斷

時間:2009-06-23 來源:搜狐 作者:

6月14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下稱“環境商會”)召集在京媒體,首度對外界有關環境公用事業改革的質疑進行回應。

近日一些媒體對市場化進程中個別項目出現供水質量下降、外資水務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勢頭較快的現象進行了報道。

外資不影響中國供水安全

經過幾年的實踐,一些國際資本已進入中國環境產業市場,并獲得較快發展。以供水行業為例,2007年,威立雅水務、中法水務等6家外資企業所形成的供水能力達到了全國供水總能力的8%。

近日,一些媒體對外資水務企業在中國的擴張以及因此對中國供水安全的影響表示了擔憂。

對此駱建華指出:“我們應該看到,外資企業在中國水務行業的市場地位離壟斷仍遙不可及,更不可能對中國的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他分析說,一是從外資企業簽約項目的處理能力來說,在華主要外資企業目前所有簽約項目的供水總能力不到全國供水總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務實際市場占有率不到3%?梢,目前外資企業在中國供水市場尚未形成壟斷地位。

二是從水價來說,在中國供水價格的制定權歸政府所有,并且價格的變動必須要召開聽證會進行聽證,任何企業僅是根據與政府簽訂的服務合同獲得服務報酬,并不具有定價權。

“總體來說,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水業市場之后對中國的水務管理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瘪樈ㄈA稱。

市場化改革不可逆

在回答CBN記者有關環境公用事業為何要進行市場化改革時,駱建華表示,市場化改革之前,中國環境公用事業都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投資并進行壟斷經營,政企不分,效率低下。中國公用事業要想走出“投資靠政府、運行靠補貼、虧損靠漲價”的怪圈,就必須要開展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

據介紹,中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始于2002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對公用行業進行開放,允許包括外資、民間資本等社會資本進入,同時要求壟斷行業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

2005年,以供水、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為主體的中國市政環境行業逐步進入產業化時代。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