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上,“低碳經濟”成為與會各領域人士共同關注的高頻詞。此前,有關發展“低碳經濟”的信息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話題中。
理論上,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整體經濟的素質和競爭力。現實中,年初持續多日的低溫冰凍災害,使南方諸多中心城市受到重創,也令更多普通大眾意識到了由于城市排放溫室氣體,加劇全球變暖,從而對人類生存構成了致命威脅。
人們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網友開始統計自己的“碳足跡”;商家、企業們推出了“碳中和”補償計劃,來降低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在一些國際規格的論壇上,有國家政要為“碳減排”、“碳責任”大聲呼吁。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在年初開始了“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上海、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企業已接受發展低碳經濟的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低碳革命,正在我國進行。
低碳理念日益滲透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創新,形成明確、穩定和長期的引導及鼓勵,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低碳經濟之所以受到世界性的關注,與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家們已經認定,現代工業生產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二氧化碳高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因此,發展低碳能源以取代高碳能源,進而實現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變,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起源于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入,我國近年越來越關注走適合于本國發展現狀的低碳經濟之路。2007年9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APEC會議上,向與會各國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議,中國“要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同年12月,聯合國巴厘島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十三次大會期間,我國政府鄭重承諾在5年內實現節能20%%的目標。可以看到,在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低碳經濟理念正在日益滲透。
為節能減排提供新思路
目前我國能源資源嚴重短缺,50%的石油靠進口,石油、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7.7%和4.1%。石油化工、交通運輸業是我國的重要支柱產業,它既是高能耗、高污染大戶,更是高碳排放重點行業。僅就機動車而言,到2007年底,已達到1.598億輛;機動車船和機械設備所消耗的潤滑油達600萬噸左右,而且這兩項每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選擇,更是我國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戰略選擇。
在我國,以煤和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耗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國家對此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國家將這一指標作為重要的綜合考核指標之一,逐年進行考核。這是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必然選擇。有專家指出,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現在的環境承載能力已經相當脆弱,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低碳經濟的理念從經濟形態的高度為節能減排的推行提供了新的思路。
尋求實現“低碳”的發展途徑
今年初我國南方城市遭遇的冰凍災害,盡管損失慘重,卻不僅得到了相關領域專家們的群策群力,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據氣象專家分析,此次災害,與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從而加劇了全球變暖息息相關。
聯合國自然基金會統計表明,從1978年到2005年,中國城市總數從193個增加到661個,其中特大、大城市分別從13個和27個增加到54個和85個。到2006年末,中國城鎮化水平約為43.6%,正處于城鎮化加速進行的過程中,預計到2050年會提高到75%左右。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國城鎮既有建筑約170億平方米,且以每年10億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億輛。另外,當前城鎮人均能耗約為農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也導致了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人們應該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專家認為,這種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
目前基本得到全球認同的觀點是,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認為是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但任何一個單獨國家、任何一個單獨系統也是不可能做成的。因此,不僅需要世界各國積極協作,還需要每個企業的自覺參與。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問題上,從宏觀上要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發工作,比如與公眾生活關系日益密切的汽車,“零排放汽車”、“氫動力汽車”等概念目前就很受車友追捧。有專家指出,在汽車進入家庭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的情況下,減輕環境壓力的唯一辦法就是開發環保節能或不用化石燃料的汽車。
在微觀層面上,應特別強調公眾接受低碳經濟觀念的重要性。盡管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人為因素究竟有多少,還很難說。但對于人類來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沒有完全弄清真相之前,還是應該加強自我約束,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自然,善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