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不斷上漲
前景相當看好
在倫敦,有不少專門從事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在這些公司大廳液晶屏上,不斷更新的數字顯示著世界各地統計出來的碳排放最新數據。
今年6月,法國從中國購買了360萬噸二氧化碳減排容量
在歐洲,企業可以通過買賣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額來實現排放達標的目標。碳排放已經成為一種市場化的交易。在倫敦金融城,除了股票、
窗體頂端
證券和期貨交易所外,還有不少專門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交易價格逐年上升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2年,英國就自發建立了碳交易體系。另外,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業致力于研發有助減少碳排放的新技術。雖然在倫敦沒有一所類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但是這些大大小小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業卻早就聯合在一起了。
同這些公司接觸并不困難,無論是通過互聯網,還是電話查號臺,人們都能聯系到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如果某家企業的排放量超出獲得的配額,他們只要通過這些碳交易市場網絡,就可以找到世界各地配額沒有用完的“較清潔”企業,并購買額外的配額。
和其他的交易所相比,這些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在工作環境上并沒有什么不同:在公司大廳的墻壁上,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液晶屏上的數字不斷地跳躍變換,上面顯示著世界各地統計出來的碳排放最新數據、各地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企業名稱、目前每噸碳排放的價格等等。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碳排放價格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約為每噸16.50歐元(約合人民幣165元),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則為17歐元。
除英國外,歐洲各國目前都有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2002年,荷蘭和世界銀行首先開始碳交易時,碳排放的價格為每噸5歐元左右,此后開始上揚。2004年達到6歐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噸價格超過了31歐元。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
中國企業從中獲益
國際碳排放交易給中國節能減排戰略提供了資金和技術。2007年5月,江蘇梅蘭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由《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簽發的核準減排證書,從而獲得110萬噸碳簽發量。按目前歐盟碳交易市場上每噸減排量10歐元左右的價格計算,企業能獲得1億多元人民幣。
厄奇是英國一家投資公司旗下的英國機會基金經理,他告訴記者,出售多余的碳額度的機會正激勵著泰國、中國、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如果這些企業能通過環保的生產方式滿足大幅增加的碳需求,就能獲得“經核準的減排量”信用額度作為獎勵,也促使企業采用更清潔的技術生產能源。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減排額度每年約3億噸左右,約占全球碳市場總成交量的20%,其中的60%由中國提供。
記者了解到,英國機會基金總投資額為1.12億英鎊,其中排放貿易是該基金持倉量的最大股票之一,占總投資額的比例近5%。厄奇說:“目前,從事碳排放貿易的從業者很多都是曾在股票或期貨交易所獲得專業證書的人士,還有一些是從事環保問題研究的專家。”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碳排放貿易的前景相當好。”厄奇對記者說,“這主要是得益于歐洲的碳排放交易計劃。該計劃的第一階段始于2005年;計劃的第二階段將于2008至2012年間實施,在這個階段里,分配給各國的碳信用額度將進一步削減。當發達國家越來越難達到規定的排放目標時,許多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就可以把儲備的額外信用額度轉售出去。”
厄奇認為,碳排放交易在未來3年內將大幅增長。在歐洲,從現在至2012年,碳排放價格將維持在12至15歐元之間。如果是這樣,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將會為投資者賺上一筆不小的利潤。
新聞鏈接:《京都議定書》催生碳交易
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成為資產,具有經濟價值,都是因為10年前《京都議定書》的簽訂。碳資產的推動者,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100個成員國及《京都議定書》簽署國。由于發達國家有減排責任,而發展中國家沒有,因此導致了碳資產在世界各國的分布不同。
另一方面,減排的實質是能源問題,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國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較大。而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價差。發達國家需求很大,發展中國家供應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場也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