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日,國務院發布節能減排方案;6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到2010年,我國萬元GDP能耗將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應減緩二氧化碳排放。”政府的承諾擲地有聲,值得期待。
節能減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依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離不開社會生活方式的轉型。如果你正在上網,請點擊www.hinature.cn,想想自己能為節能減排做些什么。
請精打細算你的碳排放量,因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在拯救高燒不退的地球。
隨著節能減排成為輿論的熱點,一種“碳排放計算器”軟件也在寫字樓里流行起來。它可以用簡單的計算方式,幫助人們了解起居、出行、購物等行為所產生的碳排放狀況。
為什么要算碳的排放量?碳排放是指在能源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一直以來,我們只把二氧化碳定義為“廢氣”,而不是“毒氣”,可是最近我們知道了,它是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因素。
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碳排放與全球氣候變暖的關系,我們每個人每天也都在排放著二氧化碳:呼吸、取暖、汽車尾氣、乘坐飛機、用電等等,據測算中國家庭的年平均碳排放量約為2.7噸。這意味著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影響!于是,“用行動減緩氣候變化”成為最新時尚,開始沖擊民眾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樂活:一種積極的
生活態度
文凡今年29歲,在澳大利亞悉尼留學后回國,在南京一家跨國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住在一個高檔小區內。
文凡家的客廳地板是一種樹皮制成的,這種樹的樹皮可以再生,樹皮被剝去后,樹并不會死亡;她家書房的地板是用竹子制成的,竹子生長得極快,砍掉后不久,就會長出新竹子;她家的桌子和柜子是用粉碎后的葵花子殼制成的;文凡沒有私家車,每天乘公交車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文凡和丈夫通過繞著小區快走的方式鍛煉身體;為了節水省電,文凡每晚睡覺前都把所有水龍頭擰緊,將插頭拔出插座。文凡說,這就是她的“樂活生活”。
2006年底以來,一個新興的名詞“樂活族”,正在講究時尚和環保的人群中蔓延。要說控制個人碳排放,樂活族追求的生活理念是近乎完美的。
樂活族是一個新新族群。樂活的英文全稱——Lifestyle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ility,直譯過來就是“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它的縮寫“LOHAS”——就是樂活。
他們吃有機的、天然食品,買當季蔬菜水果,避免過多的農藥和化學肥料,購買本地食物,降低運送燃料和多余包裝;他們穿衣簡單樸素,衣料多選擇棉、麻等自然質地,也沒有過多的色彩,最好沒有進行過工業加工或染色,并且減少衣服干洗的次數,因為化學溶劑對環境有害;他們出行盡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增加運動量;能不買車就不買車,一定要買,則買混合動力的新型燃料車,還要定期保養,達到車子最佳性能又不浪費油;他們甚至熱衷于使用二手貨。LOHAS這個概念的出現,無形中給既要享受現代技術生活又要對自然環境負責的態度傾向下了定義。
據統計,在西方都市社會,“樂活族”已超過一億。當下的美國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樂活族。在歐洲每三個人中有一個。而在中國,他們也正迅速壯大,網絡上我們隨處可見他們的群落和宣言。“樂活族”大多是白領,但文凡并不認為“只有有錢人才能‘樂活’”。“樂活”是一種生活態度。
做營業員的阿敏以前沒聽說過“樂活族”,可她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樂活族”:她非常節約用電,她在買家電時會仔細對比挑選,節能是第一選擇;早就使用了太陽能熱水器;她還非常節約用水,家里自動洗衣機里換下來的3趟水,都會被她合理有效地再次利用;還選擇有節水功能的馬桶;去超市買東西少用塑料袋,家里所有的塑料袋統統收起來做垃圾袋備用,垃圾盡量分類。
購物:給自己
定一個原則
“樂活族”也許是新新族群,但“樂活行為”已如星星之火。
朋友小盧告訴記者,去年他把買回的二手房全面改造了——墻體裝上了隔熱保溫材料,窗戶換成雙層真空隔音玻璃,結果,整個冬季,他幾乎不用暖氣,家里還很暖和,省掉了不少空調費。
其實,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與氣候變化直接相關。比如一張A4紙的能源含量是0.1度電,生產每只塑料袋、每雙鞋子所要消耗的能源含量,也是可以計算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雋研究員透露,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從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產品中,包括牙膏、鞋子、皮包、礦泉水在內,分析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人們了解各種產品的能源含量,知道什么樣的產品節能,就能選擇更環保的產品,減少能源的浪費,又不降低人們的生活水平。
你知道嗎?從碳排放的角度說,礦泉水的“污染”是自來水的一萬倍。礦泉水本是非常清潔的,但把它從很深的地下取出來,然后要經過一系列加工、運輸、銷售以及空瓶回收,還要算上各種包裝,瓶子、易拉罐、紙箱、塑料袋等等,所耗費的資源和能源非常之多。這樣算下來,喝礦泉水產生的碳排放可就太多太多了。
所以想減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購物要有“原則”:購買季節性的水果和蔬菜,因為用來培育非季節性作物的溫室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購買包裝簡單的產品,因為包裝的過程中消耗了較少的能量,還減少了垃圾;購買本地生產的產品,因為外地產品在運輸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購買再循環材料制造的產品。
綠游:我們一起來承諾
“出去旅游我盡量坐公交車,或者和別人拼車;住旅館一定用自己的洗漱用具,堅決不用一次性洗漱東西;山上的垃圾不僅自己不扔,別人丟下的我能撿多少就順手撿多少;不止旅行結束,平時我就會多養綠色植物。”23歲的王益供職于上海一家外貿公司,她“五一”去了蘇州和杭州享受假期。與以往的度假不同,出發前她先和同伴一起在網絡上做出自己的“綠游承諾”。
五一黃金周前夕,一個名為“綠游”的網絡平臺正式開通。網站呼吁全國游客做個“綠客”,留住美好自然。任何網民只要在網站的中國地圖上選擇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并在線做出自己的“綠游”承諾,著名的國際環保機構“保護國際”就將捐出0.5元錢,用于種樹。
樹,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通過光合作用使它轉化成氧氣,可以平衡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弱溫室效應。而且有20%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因為森林面積減少和土地利用方式變化造成的,這是全世界所有車輛排放的兩倍!“保護國際”組織就致力于通過種植健康多樣的森林,恢復天然植被,緩解氣候變化。“保護國際”采用碳計算器計算出此次“綠游”網站新聞發布會的碳排放總量為4280.2kg,并承諾將在中國西南山地以多重效益造林的方式種植32棵樹,抵消本次活動的碳排放。
“綠游”要承諾的內容包括:“我會選擇提供環保信息的景區、旅行社、旅館和導游;我將計算我的碳排放并盡量選擇用低碳的方式旅行;我一定不吃野生動物,不購買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我會支持購買當地生產的工藝品和食品;我會攜帶自己的書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我一定不隨意丟垃圾和電池,并減少使用洗滌劑”等。
“綠游”的號召發出至今,已經有1600多人上線做出了承諾。
北京大學教授、“保護國際”中國代表呂植說:全球氣候變暖,和我們每個人的旅行方式也有關系,這不僅僅是關系北極熊和企鵝生存的事情,而是我們大家的事。每一個人,都可以幫助減緩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