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意識逐漸深入人心、節能減排目標考核力度逐步加大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引起我國從上至下的高度重視,中國政府和企業紛紛采取積極措施,通過宏觀層面的立法和政策,微觀層面的企業引導和國際合作,切實有效地向發展低碳經濟方向穩步推進,逐步增強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尋求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資源稅改革方案基本成熟,執行面臨挑戰但積極意義深遠
11月13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在“2007年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透露,中國正考慮將資源稅的征收方式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改革方案已基本成熟。
資源稅改革對降耗削峰意義積極。為有效調節資源級差收入,平衡資源質量差異所造成的收益差別,將“從量計征”轉變為“從價計征”,以實現某種利益平衡,從而通過建立稅收調節的公平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就理論上而言,這一改革可能提高資源的開發效率和采收率,鼓勵企業積極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降低資源浪費。
資源稅改革的深化執行面臨考驗。必須認識到,這次改革盡管在促進節約資源、提高效率方面有積極意義,但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從“從量計征”到“從價計征”,給稅務征管機構帶來了一次空前巨大的考驗,在同一個地區,同一種品位的資源,由于地下開采條件、地質條件、運輸條件不同,生產成本也會有很大不同,如何進行“從價計征”,如何進行公平計價,還需要深入工作。建立一個有效、公正、廉潔、科學的資源價格評價體系是這一稅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保障之一。
羊毛出在羊身上,調整資源稅將不可避免地造成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水漲船高,必定會對相關產品價格和整個物價產生推動作用。但是,從全社會角度看,這種影響雖然提升了資源性產品價格,但也在客觀上鼓勵了勘探開發非優質易采資源的深化作業型企業,并激勵更多的企業去開發替代型資源。
減排怪現象:犧牲環境求“節能”
一些地區和企業以犧牲環境換得“節能成果”。調查發現,在加大節能降耗考核力度的形勢下,一些能耗大戶停用污染治理設施,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隨著節能指標考核力度的加大,這種傾向有明顯加劇的趨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耗下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換來的。
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節能減排的重點是抓好源頭控制,確保新建項目和老企業改造項目達到節能標準。同樣,“節能”更不能成為放棄環境保護的理由。今年初,國家環?偩忠蚕蚋髌髽I施加了“環保高壓”。企業要一手抓節能降耗指標的落實考核,還要一手抓主要污染源總量排放、主要污染物降低指標的落實和考核,兩手都要硬,以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雙贏,實現科學發展。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要求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能源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并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重要影響,造成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積減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但是,氣候變暖也可能給中國帶來機會,強有力地促進中國從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能源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綜合考慮能源安全、節能減排政策、發展“低碳經濟”和“吸碳經濟”等重大問題,F階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節約資源和能源,這既是中國自身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中國貢獻的需要。
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能源是中國實現生態文明,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選擇。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國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此前表示,“能源發展軌跡是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隨著氫能、太陽能和核聚變能在未來的大規模應用,人類社會最后會走向無碳經濟時代。人類能源發展史也是從不清潔到清潔,從低效到高效,從不可持續走向可持續!钡吞寄茉词堑吞冀洕幕颈WC,清潔生產是低碳經濟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低碳經濟的有效方法,持續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根本方向。我國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等多種資源,各種能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用途,我們要根據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設一個能源生態體系,實現生態文明。
新《節約能源法》即將施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節能項目
新《節約能源法》將于2008年
4月
1日起施行。新法在“激勵措施”中,明確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節能項目的信貸支持,這對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不僅是責任,更是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投資總額累計可達6000億元以上。以50%的資金來自于銀行貸款計,節能融資市場至少應該有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這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服務領域和商機已經展現在眾多商業銀行面前。商業銀行積極參與并努力促進節能減排事業發展,大力實踐“綠色信貸”,履行“企業公民責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是銀行業發展的潮流與趨勢。
合作創新增效率。雖然貸款項目是用于中小企業節能環保的改造工程,但是如何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貸款風險,是商業銀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興業銀行在“能源效率貸款產品”中,與世界銀行下屬國際金融公司等進行合作,為其他商業銀行提供了示范效果。
興業銀行去年5月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署了能效融資項目合作協議,宣布進軍節能環保產業。根據簽署的協議,國際金融公司向興業銀行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以支持最高可達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組合,興業銀行則以國際金融公司認定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發放貸款,國際金融公司還對貸款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援助和業績激勵。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通過本次合作,將雙方的市場化融資優勢、公用事業服務優勢和風險管理技術優勢有機結合,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推動中國節能和環保事業的持續發展。
提供新型金融服務。興業銀行推出的“能源效率貸款產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支持中小企業,并提供多種模式的貸款,包括節能設備供應商模式、節能服務商(EMC)模式、公共事業服務商模式等。二是降低貸款門檻,放寬擔保條件要求,以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節能項目的現金流為貸款審批的主要考量因素,對于經營現狀和發展前景均良好的企業,興業銀行承諾可先提供貸款購買能效設備,然后接受所購設備作為抵押保證。三是貸款時間長,根據節能技改項目的實際情況,可為企業提供單筆金額1600萬人民幣、5年以內的中長期貸款支持。該金融產品可應用到鍋爐和窯爐節能改造項目、終端用電設備改造項目、配電系統節能改造項目、工業余熱回收利用項目、鑄造鍛壓設備改造項目、建筑物空調、供熱系統節能改造項目,以及電機、控制、照明、電容器等諸多節能項目中。
為節能環保產業“輸血”。所謂能效貸款,是指“能源效率貸款產品”對合格借款人發放的在中國境內的涉及能源設備并旨在改善建筑、工業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終應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項目貸款。其支持的項目包括以更新設備、優化設計、能源回收利用等方式為手段,以節省煤、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和電力、蒸氣等二次能源為目的的能源節約項目。新能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風能、太陽能、沼氣、生物質能、水源/地源熱泵等,也屬于能效項目的范疇。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可以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權。這些資金將用于處理環境污染以及開發新型的清潔能源。國際金融公司已經和向有關部門申請了能效貸款的國內公司簽訂了購買碳排放指標(CER)的意向協議,CER的銷售收入是一筆可觀的現金回籠,這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債務清償能力,銀行也愿意為這些企業提供貸款。
總之,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節能”更不能成為放棄環境保護的理由。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經濟,并引導金融機構進入節能環保產業,增加節能工作的效率。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