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可能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能源機遇,參與全球治理已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11月9日在北京談出自己的看法。
胡鞍鋼認為,氣候變暖也可能會對中國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它將強有力地促進中國從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最大的環保節能市場、最大的低碳商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國。
在全球氣候含碳濃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低碳技術”的推廣及應用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 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而這種全新的技術所帶動的則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和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
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綜合考慮能源安全、節能減排政策、發展“低碳經濟”和“吸碳經濟”等重大問題。
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錠明此前也表示,“能源發展軌跡是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隨著氫能、 太陽能和核聚變能在未來的大規模應用,人類社會最后會走向無碳經濟時代。人類能源發展史也是從不清潔到清潔,從低效到高效,從不可持續走向可持續。”
萬鋼表示,現階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節約資源和能源,這既是中國自身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中國貢獻的需要。
徐錠明認為,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基本保證,清潔生產是低碳經濟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低碳經濟的有效方法,持續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根本方向。
談到未來低碳經濟的發展形勢,徐錠明說,我國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煤碳、石油、天然氣、核能等多種資源,各種能源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用途,我們要根據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設一個能源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