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世界的主要碳排放者是美國和歐洲,而下一個世紀的主要排放者則變成了中國。很明顯,如果沒有中國的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就得不到解決。因此,問題在于什么能夠推動中國在緩解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中發揮積極作用,F在,對低碳經濟的全球關注日益增加,這給中國提供了贏得競爭力、國際聲譽和環境效益的良機。如果對氣候變化的態度不那么積極,或者無動于衷,中國將面臨巨大的危險,包括增長放慢和環境進一步衰退。
中國當務之急是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和社會安定。在近10%的增長持續30年之后,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是,中國達到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仍然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然而,發展要求增長,增長的動力是能源。盡管我們無法否認中國的發展需要能源,但問題是如何用一種能效更高的方式來發展,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能源來發展。
中國目前的發展模式是高能耗型的。隨著市場定價機制的加強和扭曲性補貼的減少,中國工業部門的能效已經有所提高,但中國整體經濟的能源強度仍然比日本高10倍左右,比經合組織國家高5倍,甚至比印度還高3倍。換句話說,在全球能源價格越來越高的未來,中國還有非常廣闊的競爭力提高空間。
因此,中國必須改變發展視角,找到產業結構的回歸道路,對中國這樣勞動力豐富而資源匱乏的經濟來說,這個結構是最理想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采取政策,增加高能耗生產的成本,如將碳和空氣污染與稅收相聯系。這些政策還能提高中國工業的能效,因為它的單位產出所用能源要比國際上的競爭者多50%。
按國際標準衡量,中國的人均能源使用量仍然很低。但是隨著國家日益富強,消費領域的能源需求越來越大。在中國東部的大城市里,消費和交通開始消耗更多的能源,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大關,但這樣的人仍然相對較少。然而,中國能源消費真正的長遠挑戰正在于此。
中國現在必須投資建成一個社會,它的基礎設施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盡可能減少能源使用,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說,這一點都越來越重要。高能效住房和交通投資的回報是巨大的,中國仍然站在做出正確抉擇的位置上,正在建設一個節約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