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潔凈、低碳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已經悄然向我們走來。如何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口成為“低碳”的宣揚者、實踐者,成為我們每個人應該去想去做的事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世界環境日與環保代表座談時強調,要大力推進結構調整,節約能源資源,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吸碳經濟”,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國家環?偩志珠L周生賢也指出,要以開發低碳技術、發展低碳經濟為重點,加快制訂和完善有利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更多的單位和群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事業中。
由此看來,“低碳經濟”的發展已呈必然之勢,社會公眾參與亦成為社會所需。“低碳經濟”到來越早,參與的人越多,其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會越大,子孫后代得益就會越加豐厚。
在新形勢下,應該倡導更多的人在自己腦子里多根減排“弦”,從節能降耗的大目標著眼,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夏季,如果辦公室空調調高1攝氏度,以每天開10小時計算,則1.5匹空調機可節電0.5千瓦/時。每節約1千瓦/時的電,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千克;城市開車族如果養成良好的習慣,還可以節約不少能源。據測試,開車時快速啟動和急剎車只能節省4%的時間,而燃料消耗卻增加39%,一些有毒物質排放則增加5倍以上。
看來,小事不小,重在日積月累。如果人人都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急先鋒”,那么“減排”和“低碳”就會滲透到社會主流意識中,環境保護就會蔚然成風。當“小細節”呈現“大成效”之時,我們生活得不是會更加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