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環保負面影響
巨額公共投資可能帶來間接重大影響,包括對地球環境產生嚴重后果。氣候變化跨政府研究小組(IPCC)和其他政府組織最近的研究表明,全球經濟的過渡成本創下新低(相當于全球年產值的1%),從而大大降低氣候變化造成破壞的風險。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未來20年,世界每年需投入2000億美元,建設新型更清潔更高效的電廠,推廣新型低排放車和燃料,推廣能效更高建筑,保護森林種植樹木,改善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世界貧困。這些方面開支將直接拉動經濟,刺激全球產品及服務需求,支持產品及服務創新。能源部門尤其需要大量投資向更低“碳足跡”轉變。世界天然氣生產和運輸需要大發展,用更清潔的天然氣來取代煤炭。未來20年,電力生產結構要有根本變化,向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煤炭技術轉變,所有這些投資將使世界實體經濟和環境受益。
過去20年,世界經濟經歷了持續增長的黃金時期。在解決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環境問題上本應更加努力,但由于政府擔心損害經濟而嚴重拖延了,F在,世界經濟由于別的原因遭到破壞,于是政府和業界稱現在討論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問題不是時候。大規模經濟救援措施會進一步拖延應對氣候變化,而無論從現實、道德和經濟角度看,氣候變化要比當前暫時的經濟“寒冬”威脅更大。如果人們在應對氣候變化、穩定全球環境等方面仍像前幾年那樣不作為,未來將付出高昂的代價。
環境危機經濟后果嚴重
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人們仍然把經濟和環境看成彼此對立的問題,認為保護地球就將傷害經濟,而保護經濟就意味著不能拯救地球。這種想法是危險的。事實上,經濟和環境密不可分,經濟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環境。對氣候變化的不作為,將會廣泛地傷害世界經濟,消耗世界年產值5%到20%。與環境因素對世界經濟的永久性傷害相比,目前的金融危機顯得微不足道。人們行動越遲,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單純從成本與效益考慮,投資于防止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對納稅人說是物有所值。
可持續環境投資機遇
哈迪斯蒂說,很明顯,金融系統需要整頓,世界經濟危機正在加劇。此時,流動性代表著獨特機遇,將使全球金融系統和能源經濟發生廣泛的結構性變革,為人們帶來更具可持續性的未來。政府將大量公共基金注入銀行,可以提高市場流動性。其中包括支持防止氣候變化、服務和產品的技術開發,并刺激新型低碳解決方案出口,減少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賴,避免未來氣候變化造成上萬億美元的損失。當前,為了救助金融機構注入的大量資金可以用來應對許多更加真實的危險——海平面升高,干旱和糧食歉收,生物多樣性和海產喪失,以及社會動蕩。
在這一歷史時刻,全球變暖和環境惡化的警報頻頻,業界不能再如以往那樣,而需要理性的遠見卓識。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能夠迅速作為,現在需要它們同樣對待環境危機。如果我們想真正保護世界經濟,就應當將錢用到有形資產上,而不是毫無價值的證券。對人類來說,還有什么有形資產能比地球更珍貴呢?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