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閉幕。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閉幕式上從七個方面描述了明年我國在經濟體制、投資體制、資源產品價格、社會事業領域等方面深化改革的具體目標。明年我國城市供水價格將適當調整。(12月10日《京華時報》)
繼水電、原油、大米、豬肉、面粉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和服務紛紛實現價格上調的華麗轉身后,同為生活必用品的自來水也蠢蠢欲動,寄望于有朝一日也能夠搭上漲價的順風車,可一直以來均未能如愿。于是百姓們高興了,在生活必須品跟風漲價的浪潮中,終于還保留著一塊處女地,使得人們疲憊不堪的心在漲價所帶來的經濟壓力下尚能夠獲得稍許喘息。
然而現在,這塊處女地就要被開墾了,于是,人們對于水價還將繼續按兵不動的殷切期待化為了夢幻泡影。盡管發改委主任馬凱并沒有明確提出水價上漲的概念,而只是說適當調整供水價格,但人們并不是瞎子聾子,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對于水價上調的決心還能夠看得清晰。我這就覺得奇怪了,既然水價上調已成定局,可發改委為什么就不敢明確地說明年將提高城市水價,而只是含糊其詞地說適當調整呢?要知道,適當調整和適當上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子概念,價格調整包含價格上調和下調兩種,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僅是語言文字不準確運用的表現,更是發改委對水價上調信心不足的體現。
事實上,正如水價上調的理由有千百種一樣,水價下調的理由也毫不遜色,雖然說隨著淡水供應的日益緊張和各種原材料價格日益上漲,自來水生產和供應企業已經很難維持在過去的利潤水平。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自來水不僅是商品,更是社會公共品,社會公共品的價格不僅應該考慮成本因素,更應該考慮廣大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特別是城市低收入群體的生活還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斷然提高水價對他們而言將無異于雪上加霜。
對付供水成本上漲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種,而不單單是統一提高水價,比如提高科技含量,降低人工成本,減少水資源浪費等等,供水企業拒絕從內在管理入手,而選擇通過提高價格這種簡單的外部手段來確保企業利潤水平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公用企業平民心態的缺失。在這個時候,身為掌管價格事務的發改委如果不認真考慮百姓對于輪番漲價的恐懼,對公用企業的漲價沖動不予及時引導和制止,而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將是對百姓期待的嚴重不負責任。
退一步講,即使水價到了非漲不可的地步,供水企業和有關部門也可以通過限量供水或按量定價這種變通的漲價方式,而不是依靠一刀切來緩解中低收入群體對于水價上漲的恐懼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