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水、電、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將加快推進,公用事業產品價格會陸續上調。進入11月,隨著出租車、城市供水等行業成本監審試行辦法的陸續出臺,《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將逐步在各類行業中推行,這無疑加快了資源產品價格調整的步伐。
中國資源產品價格是否將持續上漲?在壟斷企業價格調整過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上漲是大勢所趨但不能不宣而漲
《中國經營報》:各位對未來的資源產品價格的走勢有什么看法?
胡少維:從供求關系來看,中國的資源價格被低估得非常多,以后上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水的供求關系,中國總體來講是缺水的,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目前工業用水的價格較低,低水價形成了大量高耗能企業,如水泥、造紙和電解鋁項目等。其他如電油氣等資源要素價格的低估,也推動了傳統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投資增速難以放緩,GDP能耗始終居高不下,經濟難以轉型。
《中國經營報》:資源價格的調整在過去幾年經過大規模的討論,為何要現在推出?
胡少維:實際上,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已經落后于經濟發展,制約了市場配置作用的發揮!笆晃濉币巹澨岢,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這意味著每年單位GDP能耗要下降4.4%左右。不過,2006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了0.8%。顯然,目前資源消耗方式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單純的宏觀調控也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唯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市場手段,提高資源價格,讓價格來調節供需。
目前調整資源價格的時機比較好。我認為,未來幾年,隨著這幾年大規模投資產能的釋放,通貨緊縮的可能很大,經濟向下運行的趨勢比較明顯,F在提前推出資源價格調整政策,可以對沖未來的通貨緊縮。
馬光遠:目前的價格改革和調整是推進市場經濟改革一個關鍵轉折點。在過去數年時間里,中國水電油氣及土地等要素價格被嚴重低估,低資源價格實際是鼓勵粗放式的發展和浪費,這導致了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是投資而非消費。在大規模的投資和低要素價格的促進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主要表現為資本推動和勞動密集,缺乏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價格可以增加中國相關行業和企業的生產成本,促進企業向技術密集型轉型,提高生產效率。
《中國經營報》:資源價格上調是大勢所趨。不過,許多資源價格的調整涉及民眾的生活和消費,持續的資源價格上調是否會影響普通居民和低收入群體的利益?
馬光遠:這是整個資源價格調整的核心問題。實際上,資源價格包括工業資源價格和公共服務品價格,工業資源價格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但多數資源產品是公共服務品,由國有壟斷企業提供,它的價格調整還反映了國家、消費者和壟斷企業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提價的過程中,通過多種配套措施,實現各方利益的最優化,才可能達到提價的目的;而不能單單考慮以提價來平抑市場需求,提高投資效率。因而資源價格調整不僅是一項重大的產業政策,而且是一項事關民生的公共政策,必須穩健推行。
《中國經營報》:不過,在壟斷企業的價格調整過程中,一方面是壟斷企業的高工資和高福利,另一方面是企業虧損。在這個背景下,調高資源產品價格總是引發爭議。
丁一凡:在調整價格之前,必須搞清調價的目的是什么。僅僅以壟斷企業的虧損為由調價,這個理由是很牽強的。中國壟斷企業的定位是什么?如果定位它是一個真正的國企,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那么在嚴格界定它的產業成本后,國家應該以補貼方式來彌補它的虧損;如果定位于以贏利為目的,那么就要考慮到放開競爭,允許私人資本進入壟斷行業,而不是簡單的上調價格。
從歐美國家發展經驗來看,現在主要定位于公共服務的國企。因為自然壟斷領域,必須要求規模化壟斷經營,整個行業成本才會降下來;壟斷就必須國家壟斷,肯定比私人壟斷效率高。如法國鐵路部門,一直是國家壟斷,國家補貼其虧損;但是英國的鐵路部門,近幾年私有化后,由于公司以贏利為目的,減少了安全維護成本開支,引發了一些安全事故。
中國壟斷企業的管理和工資成本是比較模糊的,加上壟斷企業的高福利,壟斷企業的勞動力成本處于整個社會的中上端。現在老百姓不是抵觸水電油氣等價格的上漲,他們反感的是,這幾年價格上漲后,一些壟斷企業仍然虧損,需要國家政策補貼;同時這些壟斷企業的管理成本和工資收入遠遠高于全社會。
壟斷企業亂“甩包袱”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中國經營報》:11月份,隨著出租車、城市供水等行業成本監審試行辦法的陸續出臺,《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將逐步落實。國家發改委稱將強化對壟斷行業的成本監管,抓緊制訂各行業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明確定價成本構成、審核標準和方法。這是否有利于資源價格調整步伐?
馬光遠:加強對壟斷企業的成本監審當然有利于推進資源價格調整。
目前公開征求意見的《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明確提出,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由合理的制水成本、輸配成本、期間費用三部分構成。“期間費用”是指城市供水企業為組織和管理供水生產經營所發生的管理費用、營業費用和財務費用。管理人員工資及福利費、業務招待費、取暖費、會議費和差旅費等,均可計入管理費用項目中。這個“期間費用”不透明,難以說清楚。所以上調水價的最后結果,可能是消費者和下游企業利益受損,而壟斷利潤再次回流到壟斷利益集團內部循環。
《中國經營報》:如何在價格調整過程中保持利益的平衡?
胡少維:一刀切的調價不可取,我們首先要對壟斷企業和服務進行分類。市場化的工業用水和用電價格應該逐步放開,形成市場價格約束;而另一方面,與居民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價格應該保證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實行分類設置、級別差價的價格調整辦法。比如居民生活用水,相關部門可以測算一下居民基本平均用水量。如果超出這個標準,可以推行級別調價。這樣既可以防止居民壓力過大,又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
《中國經營報》:如何監控壟斷企業成本和價格調整呢?
馬光遠:一是國家要明確哪些公共服務品領域不能市場化,必須完全國有壟斷,國家必須負起“虧損”和“普遍服務”的責任來。如居民用水、電、油和氣等,國家不能把公共服務簡單推向市場,不能以市場配置為名,通過市場調價來甩包袱,F在的問題是壟斷和市場不分,壟斷利益集團在每一次價格調整過程中,獲取過多的收益。
二是要在相關行業打破壟斷。對那些投資回報率高的細分產業,應該引入外界資本,增加競爭,通過市場來決定價格走勢。如城市污水處理,不應由原來的企業完全壟斷。
三是加強壟斷企業價格法規監控。目前《價格法》沒有對壟斷企業的價格聽證、成本構成核算及價格調整程序作規定,法律上基本上是空白,這需要進一步完善。
《中國經營報》:在國外,壟斷企業的價格調整起到什么作用?
丁一凡:在發達國家,水電油氣等壟斷行業的價格調整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所以推行起來比較謹慎。概括地說,作用如下:
一是控制物價,以抑制通貨膨脹的上升。壟斷企業的成本和盈虧平衡點被測算得非常清楚,國家不會因為某個企業的虧損而貿然提價,甚至引發整個經濟的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國家會考慮忍受壟斷企業的虧損,而保持價格穩定,同時,通過財政補貼方式幫助壟斷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二是通過壟斷企業產品的價格來穩定全社會工資水平。一般來說,壟斷行業都存在提價、工資上漲的沖動,由此形成多個壟斷企業工資上漲攀比之風,推動全社會勞動力成本的抬升。因而,在西方國家,壟斷企業的工資成本是比較低的,牽制住整個社會工資水平的漲幅。由于國家公共服務設施出自納稅人的錢,國家對壟斷企業的經營投資和價格調整實施了嚴格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