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水價改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調價。然而,作為一項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有效措施,水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絕非一個簡單的“調價”可以概括。當前,伴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水意識逐步深入人心,我國水價改革已進入一個新時期。但是,改革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亟須以科學的態度大力推進——
水價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年以來,北京、重慶等地上調城市用水價格,北京市城市綜合水價已達5.04元每立方米;山東、江蘇、陜西等省正式出臺《水資源費征收辦法》;眾多城市紛紛開征或提高污水處理費……中國的百姓正在感受新一輪水價改革帶來的沖擊和變化。2005年4月2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和國家環?偩值5部委,在京聯合召開全國水價改革與節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會議并做了重要講話。曾培炎強調,要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和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一場涉及范圍更廣、規模更大的水價改革即將展開。
推進水價改革,是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客觀要求。可以預見,在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水價的調整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我們。
市場經濟撬動水價改革堅冰
專家指出,“福利水”表面上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導致的弊病和所引起的損失卻更巨大。由于無償、廉價以及計收機制不完善等原因,“福利水”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灌溉和工業生產耗水率高,水的利用效率極低,大量用水還造成水污染加劇。這些又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福利水”導致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長期虧損,水利工程正常損耗得不到合理補償,出現工程老化、病險加劇、工程效益衰減等實際問題,對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水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我國必須實行價格制度來促進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優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一個最基本的動因。長期的實踐證明,無論從我國水資源的緊缺形勢還是從水資源保護的實際出發,水價改革都勢在必行。
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水利工程水費核訂、計收和管理辦法》,首次提出以供水成本為基礎核定水利工程水費標準。1998年9月,《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開始施行;2004年1月1日,《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此后,國務院辦公廳又于2004年4月19日印發《關于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第一次把水資源費、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城市供水價格、污水處理費、再生水價格作為一個有機的水價體系,確立了水價改革的目標,對水資源從開發、利用、治理到配置、節約、保護各個環節的水價改革進行全面部署。自此,一場有關水價的改革在全國各地悄然興起。
正如水利部財務經濟司司長張紅兵所說:“從‘水費’到‘水價’盡管只有一字之差,卻意味著水利工程供水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笔袌鼋洕w制的確立,使得中國的水資源緊缺問題的解決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即通過價格制度建設,調節供需矛盾,推動建立節水型社會,以期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全面保護、優化配置、注重節約和高效利用。
水價改革穩步推進成效日顯
近年來,國家不斷對水價進行改革,希望通過價格杠桿調節水資源的供求關系,引導人們自覺調整用水數量、用水結構和產業結構,促進節水,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專家認為,總體上當前我國水價已經完成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無償或福利型向有償或商品型的歷史性轉變,各項水價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入推進。
目前全國有30個。ㄗ灾螀^、直轄市)開征了水資源費,且征收標準逐年提高,力度不斷加大。
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逐步提高。2004年底,全國水利工程供農業用水平均價格達到每立方米3.5分,比1991年提高了2.5倍,使供水單位的成本費用得到了一定補償,促進了水利工程的維護和供水單位的正常運行。
城市供水基本完成了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轉變,供水價格總體達到保本微利水平。2004年底,36個大中城市平均居民生活用水價格達到每立方米1.39元。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收費制度廣泛推行,全國3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300多個城市開征了污水處理費。
在水價制度方面,各地積極探索和推行“超定額累進加價”、“豐枯季節水價”、“兩部制水價”等科學的計價制度,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水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
在水價管理方面,形式更趨多樣化,決策程序更趨規范化。一些地方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水價管理方式,如山東省下放審批權限,實行按單個工程審批水價;吉林、新疆、四川實行了分地區水價。一些地方改革單一的政府定價方式,試行政府指導價或民主定價,使定價方式更加靈活。
與此同時,統籌考慮不同用水戶的承受能力,全面實行了有利于用水戶合理負擔的分類水價。
水價改革仍面臨諸多挑戰
水價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但當前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已經數次調整,但專家認為,目前我國水價總體水平仍然偏低,F行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普遍偏低且結構不盡合理,沒有充分體現水資源的緊缺狀況和內在價值。水利工程供水價格還未達到保本水平,供水設施得不到正常的維修養護,渠系水利用系數低,水資源浪費嚴重。城市供水價格調整促進節水的作用還不明顯,節水潛力仍然很大。
科學的水費計收方式也尚未完全建立。農業用水方面,由于末級渠系大多缺少量水設施,實際操作中絕大部分地區只能按田畝收費,計量收費和超定額加價制度難以實施,水費和用水量沒有直接關系,農民沒有節水積極性。城市用水方面,由于相當一些地區沒有實行抄表到戶,階梯式水價難以推廣,不利于促進節水。
此外,水價秩序仍不規范。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還沒有國家層面的法規規章。農業用水亂收費、搭車收費和水費實收率低的現象并存。一些自備水源用戶千方百計拒交、拖欠,甚至不惜改動排污系統繞過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規避繳納污水處理費。
專家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體制和機制,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仍然處于較低層次,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沒有到位等。解決這些問題,仍然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改革來進行。
水價改革不單單是調價
提起水價改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調價。但是專家指出,水價改革并不僅僅是簡單地調整水價的問題,它還包括一系列內容,如水價管理體制的改革、水價計價方式的改革、科學的水價制度的建立、供水管理體制的改革、完善末級渠系渠道設施的投入機制,等等。
單就水價制度而言,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要求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要求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豐枯季節水價或季節浮動水價等科學合理的水價計價方式。專家認為,科學的水價制度,可以規范收費行為,提高人們的水商品意識和節水觀念。然而,各地目前在水價制度方面的探索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且,對于各方面的水價來說,改革的重點也不盡相同,也不都是單純調價的問題。比如目前的農業水價改革,關鍵是要完善供水計量設施,以計量收費為方向,抓緊改造農業灌溉設施特別是末級渠系,積極推行終端水價制度,規范末級渠系水價。城市供水價格還要與提高供水質量和服務水平相聯系,同時也要與引入有限競爭機制,轉變投資決策機制,強化成本控制機制等改革配套進行。而各地污水處理費的征收標準目前水平較低,有些地方甚至還沒有開征,因此其改革的重點就是要盡快調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專家建議各地應抓緊制定最低收費標準,以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同時,由于各地水價改革的進展情況不同,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說到底,水價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起充分體現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以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機制。有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水資源和水環境為代價取得的。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長遠來看是難以為繼的。因此,水價改革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從這個角度看,水價改革也還有很多相關的重要工作,不可能單單用“調價”一言以蔽之。
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人們之所以把水價改革片面理解為“漲水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水價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十分敏感。不可否認,水價改革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大的系統工程,優化配置水資源和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須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然而,水價如何才能更加科學、合理?
有專家認為,建立科學的水價形成機制,首先水價形成基礎必須合理,即水的價值要反映水資源的稀缺情況;其次要實行有償用水,完善水資源費的征收;此外,水價的構成應包括供水的成本、合理的利潤與稅金,尤其要建立供水成本評價體系和約束機制;制定水價應吸收相關利益者參與;應區別對待,實行不同的水資源定價辦法。
專家指出:“在上調水價,發揮價格杠桿作用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很多因素,比方說,要考慮到低收入人群,同時還要考慮到整個水利工程的相關設備的情況,如水表等設備齊全了才能保證水價的合理收費!薄皩τ谵r業用水,水價調整更要非常謹慎,因為農業產出一般較低,水價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
對于相關問題,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在全國水利工程水價改革會上也強調了水價改革要注意的三個方面:一是要充分考慮資源因素,考慮當地水資源狀況。二是農村水價改革與減輕農民負擔要有機結合。三是與增加水利投入相結合。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水價不到位,水利工程缺乏維修養護和更新改造資金,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給水價改革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要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為水利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發揮提供保障。
農業用水占我國用水總量的75%左右,節水和提高用水效率的潛力很大,是推進水價改革的關鍵。翟浩輝副部長曾指出,當前農業灌溉用水量大,浪費嚴重。雖然農業用水水價低,但由于水價秩序混亂,中間環節亂加價、亂收費、亂攤派,導致灌溉用水實際畝均“水費”卻并不低,農民不合理負擔沉重。因此,加快農業水價改革,規范末級渠系水價管理秩序,直接關系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和節水型社會的建立,是今后水價改革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