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藍藻防控戰 >> 

2008年太湖治理成效顯著實現預定目標

時間:2009-05-31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

江蘇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將太湖治理列為實踐活動10件實事之首。這在全省上下甚至更大范圍內引起了高度關注。

太湖治理,既是民生熱點,也是民生難點。被列為10件實事第一位,需要信心、決心和勇氣。

一年過去了,當時的承諾兌現得怎樣?

【從監測數據變化看成效】

“綜合富營養化狀態指數比上年下降1.5,53個國家考核斷面達標率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這是列為辦實事首條時定下的目標。

江蘇省環保廳最新數據顯示,在多年治理基礎上,2008年,太湖湖體綜合富營養化狀態指數為60.2,同比下降1.5;5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7.9%,同比提高28.3個百分點。據此,預定目標如期完成,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的“一升一降”令人欣慰。而其背后,則是我省多年來以“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整治太湖的件件實招。去年,圍繞全面實施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省、市、縣上下聯動,從點到面,打出了密集而迅猛的“組合拳”。

——60萬噸藍藻打撈上岸。保障飲水安全是“治太”最基本的目標。隨著一大批專業性機械船只和運輸車船的使用,藍藻的打撈效率大大提高。2008年打撈量是上年的3倍。監測表明:太湖流域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藍藻水華發生的頻次和面積較上年有所下降,實現了安全度夏。無錫市建設藻水分離和資源化利用中心,日處理藻漿逾千噸,回流太湖的湖水氮磷含量大大降低。

——15條主要入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這一決定,意在以主要入湖河流為重點,全面治理太湖流域水環境。省及地方政府領導親自擔任“河長”,靠前指揮,掛牌治理,職責到人。目前,15條河流的綜合整治規劃已全部編制完成,投資8.85億的漕橋河綜合整治工程率先啟動,已完成50%的主體工程,水質得到初步改善。

——調水引流突破20億立方。流水不腐,為了促進湖體流動,增加水量,江蘇省水利廳從年初就調度常熟樞紐,全年抽引長江水21.4億立方米進入望虞河,并嚴格兩岸入河支流管理,始終保證調水入湖水質三類標準。

——控源截污,136個城鎮開建污水處理廠。太湖污染在水中,根子則在岸上。從工業排放到農業面源污染到沿岸居民生活污染,治污之舉點在了“穴位”上。一級保護區內大中型畜禽養殖場重點整治,建設面源氮磷流失生態攔截溝渠;在東太湖、陽澄湖等水域,拆除圍網養殖面積超過17萬畝。流域內131座污水處理廠開展除磷脫氮改造,完成首批6大行業1174家企業的提標改造,對134家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整治生活污染,除開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外,260個農村居民生活點污水處理設施動工興建。

——5座城市開辟“第二水源”。2008年3月30日,總投資23.6億元的無錫市“長江供水工程”一期竣工通水,標志著遭遇過飲水危機的市民們開始喝上長江水。一期工程每天可供水40萬噸,取水口直入長江770米。隨著二期工程竣工,可實現日供水80萬噸,覆蓋無錫所有城區。不僅無錫,蘇州、常熟、武進、張家港等地也都實現了“雙源供水、雙重保障”。

——97平方公里生態清淤目標逐年分解。省政府批準了太湖生態清淤總體方案,首先對梅梁湖、竺山湖、貢湖水源地、東太湖及入湖河口開展底泥清淤。 重疾需“猛藥”。在一系列對癥之舉實施后,太湖實現了年初提出的確保飲用水安全的治理目標。

【一場沒有任何退路的攻堅戰】

諄諄囑托,殷殷期盼,凝結在24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中。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