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環境執法 >> 建言 >> 

和諧社會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諧

時間:2010-09-19 來源:人民網 作者:程湘清

我去年曾讀過《人民日報》記者寫的反映甘肅省民勤縣人沙之斗的長篇通訊《民勤之殤》,心里總覺得沉甸甸的。曾幾何時,民勤這片水天一色的綠洲已有94%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變成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沙塵暴四大源頭之一。在當年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甘肅廳聽取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深沉地說:“和諧社會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生態環保問題馬虎不得!”此前,溫總理曾多次批示:絕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民勤沙魔肆虐、沙進人退的狀況,進一步印證了近年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呼吁:“生態、環境惡化,將是新世紀最具爆炸性、災難性的問題。”記得,前幾年我曾隨全國人大常委會一位領導同志先后到寧夏、陜西、浙江等地就防沙治沙和環境保護等問題進行調研和視察,對這一嚴重問題開始有所了解和認知。那位領導同志說,回溯歷史,兩三千年前,我國黃河流域,因自然生態好,林木蔥蘢,水草豐美,資源富饒,農牧業興旺,創造了舉世文明的黃河文明。后來因林木破壞,草原衰退,生態惡化,致使文明失色,風光不再。從世界范圍看,尼羅河、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都曾因生態良好而興旺,隨生態惡化而衰敗?梢詳嘌裕荷鷳B與環境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第一要素。

古往今來,生態惡化,既由天災,也因人禍。就人來講,有一個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從實踐中特別是從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受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中,我們應當得出結論: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正確理解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環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同人與人的和諧一樣,都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如馬克思說的: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解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97頁。)為此,必須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真正維護自然生態文明。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講,那種只顧眼前經濟效益、不管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掠奪式”生產方式,那種強調先污染后治理、只要錢不要命的短視做法,那種只追求個人政績不顧百姓死活的“升官之道”,都必須堅決予以擯棄。要遵循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看到全體人民的長遠的根本利益,同時兼顧整個社會中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通過民主和法制,科學有序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切實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使經濟和環境雙贏的路子。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建設生態環境法制,實現依法治理。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要用法律手段維護人民的權益,保護自然環境,規范政府行為。我國憲法已對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內容作出了規定,這是我國生態環境法制建設的根本保證和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防沙治沙法》等專項法律20多件。與此同時,國務院制定了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行政法規近百件。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還制定了大量與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為了加強環境資源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維護國家的環境權益,承擔應盡的環境保護義務,我國締結和參加了幾十項國際條約、公約、協定?梢哉f,我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以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的比較完備的環境與資源法律體系。但是,同面臨的生態和環境建設的緊迫而繁重的任務相比,加強生態治理的法制保障體系,做到自覺依法治理環境,仍然任重而道遠。今年3月,在黨中央召開的《人口環境資源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同志說,要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加快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家“十一五”規劃也對發展循環經濟、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作了規定。今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責成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起草循環經濟促進法草案,計劃明年提請常委會審議。必須看到,目前國際環境立法觀念正由重治理向重預防轉變,不但有關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有效預防污染的法律還有待出臺;已經實施的法律法規也有一個按照新情況、新觀念及時進行“立、改、廢”的任務。法律實施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依然是目前法制建設中的瓶頸,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大家知道,現在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大氣污染環境中,全國58%的河流水質處于中度或重度的嚴重污染。全國每年環境污染事故多達兩萬件,而八年來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只有3起。怎樣遏制環保污染事件頻發勢頭呢?必須逐步完善環境法制,健全和強化執法監督機制,其中包括建立破壞生態重大案件的責任追究制度,把環境保護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健全環保法制保障體系,真正把生態和環境建設納入法制軌道。(作者為中國憲法學研究會顧問)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