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問題是政府和公民普遍關注、眾多學科和學者高度聚焦的全球性課題之一。社會各界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已基本上達成共識,幾乎沒有人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提出異議。然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卻比比皆是,我國的生態環境仍然在繼續惡化。
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中國的環境污染嚴重。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中國的水質也在不斷惡化,90%的河流呈現嚴重污染現象,62%的河水不適宜魚類生存。目前我國六百座城市中,四百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城市一百一十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六十億立方米。主要城市中將近一半城市的飲用水不合格,三億多農村人口面臨飲水不安全問題。
近年來我國發生的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氣候異常等事件,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命健康。2004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由于空氣污染共造成近35.8萬人死亡,約64萬呼吸和循環系統病人住院,約25.6萬新發慢性支氣管炎病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527.4億元。環保部門專家進一步得出結論,“近年的數據與2004年大體相同”。2007年世界銀行與中國合作對中國近年來環境污染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每年因污染而早逝的人口高達75萬人。
中國的環境資源問題已經到了危險的臨界點,它所消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5%,也就是說每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量的一半,被環境污染所消耗掉了。
那么,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
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深層原因
為什么環境污染在持續惡化?
我們可以直觀地發現,是什么在污染環境,是誰在污染環境。但是,還沒有一種力量可以直接制止這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因為在這種行為的背后,是與保護環境明顯對立的、在社會中占主流地位的工業生產、市場機制、資本邏輯、生產模式、消費理念、價值觀念和自然倫理。這種社會結構和機制不僅主導了個人行為和企業行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主導了政府行為。
事件和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在原因的背后,是行為和動機;在動機的背后,是結構和機制。系統思考揭示: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總根源在于人與人關系的制度性扭曲。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認識問題,而且是行為問題;不僅是動機問題,而且是機制問題;不僅是生產問題,而且是消費問題;不僅是個體問題,而且是公共問題;不僅是局部問題,而且是整體問題。
1.傳統工業的根本缺陷
工業化與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有直接的關系。工業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工業化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傳統工業(區別于后工業)的根本缺陷有兩個方面:一是忽視了自然資源的再生產能力,二是忽視了自然環境對廢物有限的降解能力。這兩大缺陷通過某些社會機制急劇放大,成為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的元兇。
2.利潤至上的資本邏輯
在20世紀,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展,環境破壞形成全球規模。在這個過程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把傳統工業的缺陷也推向了最大化。大量生產體制是與資本邏輯相適應的生產體制,大量生產、大量耗費、大量廢棄的工業化生產成為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為了支撐大量生產,資本邏輯創造并主導了大量消費、過剩消費、用過就扔、一次性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理念,推動了資源耗竭、工業和生活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加速度破壞。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