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環境執法 >> 建言 >> 

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深層次問題

時間:2010-09-19 來源:中國城市經濟 作者:張秀冰 白桂梅

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框架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戰略思維的角度來建立其基本框架。其中包括前瞻思維、系統思維和策略行動三個層面。

前瞻思維是要解決人們習以為常的短視問題。我們不會苛求每個公民和企業具有戰略眼光,只希望政府能夠有所遠見,不被執政利益和有限任期所局限。系統思維是從動態復雜性問題中看到結構一動機一行為的關聯,并發現復雜問題的杠桿解。策略行動要把整體的、全局的、宏觀的認識和決策,轉化為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必然行動,這個轉化需要以政策、法律、教育、輿論、道德等為媒介。

1.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

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并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于地球所有。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構成了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在講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根源和實質卻是人與人的關系。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不是要控制環境,而是要控制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倫理是社會倫理的延伸,即以人對環境的倫理來體現人對他人的倫理。

2.公正和諧的發展目標

公正和諧是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經濟發展只是在這個總目標下的子目標。公正和諧在微觀上表現為公民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每一個公民都有在良好環境下生活的權利,公民的環境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公正和諧表現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上,就是以保全環境為前提的經濟發展。

3.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

生活邏輯的起點是潔凈的空氣、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追求方便和舒適的生活無可非議,但由此而形成的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文化則成為耗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根源。

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就是有益于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包括節約能源和減少廢棄兩大方面,并推崇回歸自然、寧靜淡泊、清新簡約的生活時尚。

4.生態第一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價值中立的。戰爭的雙方可以運用相同的技術抗衡和殘殺,且不論正義或者非正義。在環境污染問題上,科學技術罪不可恕,這是科學主義的悲哀。

因此應當為科學技術立法,制定生態第一的科學技術法,對危害環境的技術發明和使用者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治理污染、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經濟,仍然寄希望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推廣。

5.環境優先的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的優越性不容置疑,但是其外部負效應又是其明顯的弊端。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外部性造成社會脫離最有效的動態結構,使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很好的實現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