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框架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戰略思維的角度來建立其基本框架。其中包括前瞻思維、系統思維和策略行動三個層面。
前瞻思維是要解決人們習以為常的短視問題。我們不會苛求每個公民和企業具有戰略眼光,只希望政府能夠有所遠見,不被執政利益和有限任期所局限。系統思維是從動態復雜性問題中看到結構一動機一行為的關聯,并發現復雜問題的杠桿解。策略行動要把整體的、全局的、宏觀的認識和決策,轉化為政府、企業和公民的必然行動,這個轉化需要以政策、法律、教育、輿論、道德等為媒介。
1.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
自然先于人類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并非人類所有,人類卻是屬于地球所有。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構成了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在講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根源和實質卻是人與人的關系。人本自然的環境倫理不是要控制環境,而是要控制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倫理是社會倫理的延伸,即以人對環境的倫理來體現人對他人的倫理。
2.公正和諧的發展目標
公正和諧是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經濟發展只是在這個總目標下的子目標。公正和諧在微觀上表現為公民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每一個公民都有在良好環境下生活的權利,公民的環境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公正和諧表現在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上,就是以保全環境為前提的經濟發展。
3.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
生活邏輯的起點是潔凈的空氣、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追求方便和舒適的生活無可非議,但由此而形成的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文化則成為耗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根源。
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就是有益于社會的生活方式。有益環境的生活方式包括節約能源和減少廢棄兩大方面,并推崇回歸自然、寧靜淡泊、清新簡約的生活時尚。
4.生態第一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價值中立的。戰爭的雙方可以運用相同的技術抗衡和殘殺,且不論正義或者非正義。在環境污染問題上,科學技術罪不可恕,這是科學主義的悲哀。
因此應當為科學技術立法,制定生態第一的科學技術法,對危害環境的技術發明和使用者追究其法律責任。同時,治理污染、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經濟,仍然寄希望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推廣。
5.環境優先的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的優越性不容置疑,但是其外部負效應又是其明顯的弊端。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外部性造成社會脫離最有效的動態結構,使市場經濟體制不能很好的實現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