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環境執法 >> 建言 >> 

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深層次問題

時間:2010-09-19 來源:中國城市經濟 作者:張秀冰 白桂梅

3.環境缺失的市場機制

居于主流地位的經濟學把環境看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并沒有把環境因素看作生產成本。如果把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造紙廠、化工廠等企業的產值是一個很大的負數。市場機制只考慮到買賣雙方的利益,卻根本沒有顧及第三方的利益。某化工廠經濟效益很好,客戶也很滿意。但是它所排出的廢水卻污染了河流,沿岸居民的健康和經濟受到嚴重損害。沿岸居民的利益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中是無法解決的。主流經濟學不能保護環境,市場機制也不能保護環境!

4.負面效應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本身具有雙刃劍的性質,它既可以服務于正義,也可以效力于邪惡;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上У氖,科學技術服從于大量生產和利潤至上的資本邏輯,使其負效應急劇放大,成為破壞環境的幫兇。

即使是在高科技聚集的美國硅谷,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引起許多的不正常分娩。據加利福尼亞洲勞工統計與研究處的調查,電子工業職工的發病率比美國工業總的職工發病率要高得多。顯然,服務于利潤至上的高新技術并不能用來解決環境問題。

5.物質第一的主流價值

貧窮是人類的大敵。然而,追求物質享受引發了人們的貪欲,物質第一、享樂至上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在舍命般地追逐財富,貧富懸殊更加刺激了人們的致富動機,輿論和媒體則推波助瀾,一個又一個富豪排行榜無不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物質第一,成為對自然資源的無度索取、大量浪費和大量廢棄的價值支撐。

6.經濟增長的發展目標

經濟增長模式是許多政府主導的發展目標。雖然漸次演變為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但經濟增長仍然是首要的和第一的發展目標。這就是為人所詬病的“GDP主義”。保護環境被視為第二位、第三位的目標,經濟、政治、軍事等任何一個目標,都可能凌駕于保護環境之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7.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

人類中心主義中對自然的控制、支配、改造、利用的思想,是環境破壞生態危機在認識論上的總根源。人類中心主義的危害在于,把人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試圖主宰和改造自然界,因此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

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成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以外的存在只具有工具價值,自然界的價值只是人的價值映射的產物。因此,只有人才是唯一具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的物種,道德原則的制定與選擇的唯一的相關因素是人的利益,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滿足為前提。

非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動物的權利”、生命體的“固有價值”、自然物的“法的權利”和“未出生的后代的權利”。非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其立論的基點是虛構的自然“權利”或“價值”,因此并不能從人與人的關系著手來解決人與自然的倫理問題。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