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環境缺失的市場機制
居于主流地位的經濟學把環境看作不言而喻的前提,并沒有把環境因素看作生產成本。如果把環境成本計算在內,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造紙廠、化工廠等企業的產值是一個很大的負數。市場機制只考慮到買賣雙方的利益,卻根本沒有顧及第三方的利益。某化工廠經濟效益很好,客戶也很滿意。但是它所排出的廢水卻污染了河流,沿岸居民的健康和經濟受到嚴重損害。沿岸居民的利益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中是無法解決的。主流經濟學不能保護環境,市場機制也不能保護環境!
4.負面效應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本身具有雙刃劍的性質,它既可以服務于正義,也可以效力于邪惡;既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上У氖,科學技術服從于大量生產和利潤至上的資本邏輯,使其負效應急劇放大,成為破壞環境的幫兇。
即使是在高科技聚集的美國硅谷,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嚴重的水質污染,引起許多的不正常分娩。據加利福尼亞洲勞工統計與研究處的調查,電子工業職工的發病率比美國工業總的職工發病率要高得多。顯然,服務于利潤至上的高新技術并不能用來解決環境問題。
5.物質第一的主流價值
貧窮是人類的大敵。然而,追求物質享受引發了人們的貪欲,物質第一、享樂至上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無論富人還是窮人,都在舍命般地追逐財富,貧富懸殊更加刺激了人們的致富動機,輿論和媒體則推波助瀾,一個又一個富豪排行榜無不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物質第一,成為對自然資源的無度索取、大量浪費和大量廢棄的價值支撐。
6.經濟增長的發展目標
經濟增長模式是許多政府主導的發展目標。雖然漸次演變為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但經濟增長仍然是首要的和第一的發展目標。這就是為人所詬病的“GDP主義”。保護環境被視為第二位、第三位的目標,經濟、政治、軍事等任何一個目標,都可能凌駕于保護環境之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7.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
人類中心主義中對自然的控制、支配、改造、利用的思想,是環境破壞生態危機在認識論上的總根源。人類中心主義的危害在于,把人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試圖主宰和改造自然界,因此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
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成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以外的存在只具有工具價值,自然界的價值只是人的價值映射的產物。因此,只有人才是唯一具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的物種,道德原則的制定與選擇的唯一的相關因素是人的利益,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滿足為前提。
非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動物的權利”、生命體的“固有價值”、自然物的“法的權利”和“未出生的后代的權利”。非人類中心主義雖然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其立論的基點是虛構的自然“權利”或“價值”,因此并不能從人與人的關系著手來解決人與自然的倫理問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