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環保規劃應關注哪些方面?

時間:2010-03-04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2版 作者:常杪 田欣

進一步完善 生態保護工作

■閱讀提示

自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以來,生態保護逐漸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啟動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質量等工作已經在“十一五”時期展開!笆濉睍r期應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區的區劃、建設和管理,逐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保護工作。

“十一五”環境規劃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安全保障水平”的目標,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啟動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工作、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質量、加強物種資源保護和安全管理、加強開發建設活動的環境監管等工作也已經在“十一五”時期展開,建議“十二五”時期在達到“十一五”規劃要求的基礎上,在生態領域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區的區劃工作,加強生態保護區管理。這主要包括:繼續探索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加強各級(國家級、省級、縣級)自然保護區的資金投入和管理;完善國家自然保護區建設規范和各項制度,發展監測平臺,進一步提高保護區的科學管理水平和實際保護效能。

進一步加強重點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生態安全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保障。我國的重點生態保護區應涵蓋天然林保護地區、草原退化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石漠化和荒漠化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等。建議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指導思想,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濕地保護和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

逐步開展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的生態保護工作。主要包括:開展我國重要地區,如東南西北跨國界區域、西部大開發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及沙漠、草原、熱帶雨林、寒溫帶針葉林、高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應對候變化工作;開展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動態研究,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侵害。

加強對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安全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國家生物多樣性預警監測和評價技術體系,掌握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動態變化趨勢;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國家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防范外來入侵生物、轉基因生物對生物多樣性構成的風險;加強跨界自然保護區聯合保護合作,支持大湄公河次區域、中亞、東北亞等跨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逐步開展我國河湖岸帶保護工作。從國家層面建立河湖岸帶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選擇示范區開展典型河湖岸帶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應用示范工作;完成河湖岸帶類型、結構與功能的劃分工作,投資建設相關的生態保護工程。

逐步建立國家——省、直轄市——縣、市各級林業、環保、海洋、土地等部門能夠數據共享的生態數據管理系統。建成生態監測網絡和綜合信息平臺、生物物種和環境資源數據庫、種質庫和基因庫。

除以上領域外,圍繞著全球環境問題,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和可持續性有機物控制技術的開發,通過實施試點工程加快相關技術的應用等,也應作為“十二五”時期環保工作的重點內容。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