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旱災2010 >> 

大旱之年思治旱:“節水、找水、保水”方為對策

時間:2010-04-14 來源:南國早報 作者:梁為

今年廣西旱情嚴重,有些重旱山區的群眾為喝上一口水,要付出150元的代價。廣西歷史上是否遭遇過如此嚴重的干旱,旱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旱災損失?連日來,記者采訪了水利、氣象、農業、林業等方面的專家,了解各界對應對干旱的思考,從各個角度解析治旱的可持續性。

追溯 廣西歷史旱情成因

旱魔為廣西天災魁首

記者在自治區抗旱救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采訪時,一名抗旱專家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廣西水旱災害及減災對策》。此書是專家們對廣西700年來的水災資料、300年來的旱災資料和60年的風暴潮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和整理研究所得。據書中記載,廣西所受自然災害中,危害最重的首先是旱災,約占60%;其次是水災,約占13%;再其次是風暴潮災、水土流失、滑坡、冰雹、泥石流、山林火災、地震等,約占27%。

史料記載了廣西干旱發生的頻率。1700~1945年的245年間,共發生大小旱災152次,全區性大旱有12年,差不多20年有一次大旱。其中,1618年明朝萬歷四十六年,發生了一次特大干旱。南寧、河池兩地災情記述為:“民眾枕藉而死者,白骨壘丘”;“慶遠府(今河池,記者注)屬大旱,人相食”。

對于近期網友們關于“連續干旱7年預測”的熱議,歷史資料表明,5年以上連續干旱在廣西少見發生。但陽朔縣志記載: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陽朔連年大旱,民食山蒜嶺厥療饑,至五十九年(1794年)止。這一記載說明,廣西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長于5年的連續干旱。

1963年為60年來最旱

3月19日,因為廣西干旱等級已經達到嚴重干旱,其中桂西北達到特大干旱,廣西首次啟動自治區抗旱Ⅱ級應急響應。嚴重干旱的標準為:作物受旱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在30%~50%之間;或因旱造成農村臨時性飲水困難人口占所在地區人口比例在4%~6%之間;或5座以上縣級城市日缺水量與城市正常日供水量的比值在20%~30%之間。旱情判定只要達到上述一個條件即可。

廣西氣候中心為記者提供的一份氣象資料表明,1950年以來廣西排名第一的大旱災,是1963年的春夏秋連旱。當年受旱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的42%;受災人口656.1萬人,每2.8個人中就有1人受災。當年10月,廣西3000多條中小河流有2200多條斷流。

1988年~1989年,1998年~1999年,也是旱情較重的年份。最近一次比較嚴重的干旱,是2003~2004年的夏秋冬春連旱,邕江、柳江、漓江和西江,都測得歷史最低或同期最低水位。根據本報報道,2003年底,廣西水電發電能力大幅下降,南寧還出現了罕見的電荒。

今年的干旱尚未解除,根據4月8日的統計數據,全區因旱受災人口1237.23萬人,差不多每4個人中有一人受災。此外,最嚴重時全區有200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約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的25%。對比之后就可看出,1963年的干旱確實非常嚴重。不過,由于今年還只是春旱,廣西多發的秋旱還未到來,是否發生夏旱、冬旱也未為可知。

上一頁 頁碼:[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