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旱災2010 >> 

大旱之年思治旱:“節水、找水、保水”方為對策

時間:2010-04-14 來源:南國早報 作者:梁為

農業專家還提出,冬修水利時除險加固水庫中被放掉的水太可惜了。對此,自治區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水庫加固也是為了來年可以安全蓄水,若不放水,水庫的加固就不徹底,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危險。只有經過論證確實有危險的水庫,才會進行加固。廣西冬干夏澇,水庫的加固施工只能選擇每年的9月底到10月初開工,次年3月底4月初完成。這段時間正好是農閑,水庫作用不大。為盡量減少水庫施工的影響,地方政府也有責任在施工前告知灌區群眾,提前為種植旱地作物做準備。這個小矛盾,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解決。這位負責人認為,大旱之后,更要抓緊水庫加固,確保水庫可以安全蓄水。

多造林方能保水源

廣西大學林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溫遠光教授從桂西北重旱區回到南寧后,也帶回了一些思考。在他看來,為在大旱之年有效地保護和拯救珍稀植物(如分布于石山區的眾多蘭花植物)和珍貴樹種資源(如蜆木、金絲李等),有必要采取超常措施如飛機灑水或對重點對象人工澆水等,以避免這些珍稀植物在大旱之年消亡。從長遠來看,大石山區可考慮種植一些本地的落葉樹種,如香椿、酸棗、任豆、麻櫟等等。這些樹種在冬季落葉,對水份要求不高,抗旱能力強。而且都是比較好的木材樹種,經濟效益也不錯。反之,一些常綠的樹種在大旱之年更容易枯死,而需水量較大的樹種如桉樹等則不適宜在大石山區種植。

考慮到廣西旱澇季節分明,溫遠光教授建議,除了建造水庫、水柜等工程外,廣西還可根據各地不同的條件,營造一些水源涵養林。直接受益的下游區域應加大對上游造林的補償,水電站也可以適當地反哺流域內的林業。他說,近些年來,廣西的森林覆蓋率增加了,但森林質量普遍較低,生態功能普遍不強,要增強可持續抗旱能力,還得注意提高森林質量。

此次大旱,東蘭縣泗孟鄉坡里村弄峰屯有一口清泉長年不干,泉水流過舊水利渠道,綿延3公里,群眾飲水不用愁,種田有水用。當地人認為,是屯里的上千畝生態林保住了這口清泉。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