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天氣常致干旱
什么原因導致廣西干旱頻繁發生?廣西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覃守年向記者介紹,他們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干旱的發生其實有著一些共同的因素:一是單一的天氣系統控制,二是高溫進一步導致干旱。比如今年旱情的發生,就是源于干暖氣團這個單一系統控制了廣西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北方的冷空氣來不了。包括云南、貴州等地,都受到了這一系統的影響。在廣西以南,又有一個龐大的副熱帶高壓控制帶,阻斷了從海洋來的水汽。1963年的大旱,則是副熱帶高壓這個單一系統長期控制廣西,高壓系統本來就無雨,加上夏天炙熱的陽光,悶熱的天氣,八桂大地上原有的一點水分都被蒸發掉了。一般來說,副熱帶高壓在西伸和東退的變化下,廣西才會出現降雨天氣,但這個高壓系統穩定在一個地方,就容易導致大旱。
在干旱面前,廣西其實早就開始了行動。早在去年8月底,旱象剛露出苗頭,河池市就發布了抗旱通知;9月初,該市氣象部門又發布了干旱橙色預警信號。從9月中下旬開始,廣西氣象部門也開始發布干旱監測信息。去年汛期,廣西因雨少過得比較“心慌”,幾次下通知要求抗旱,好在幾次臺風雨及時緩解了旱情。其實,桂西北地區因氣候及地質原因屬十年九旱,只是今年旱得特別嚴重。在沒有找到抗旱的“特效藥”之前,即使提前幾個月抗旱,旱魔仍是很難對付。如何避免在下一次大旱中遭遇同樣的損失,則需要從長遠和全局著手來集思廣益。
對策 節水、找水、保水
節水農業亟待推廣
4月2日,自治區農業專家在扶綏縣渠鳳村看到,這里千畝連片采用地膜覆蓋種植的西瓜地,遠遠望去就像鋪了一層白雪。瓜苗破膜而出,形成一株株綠色的點綴。農民老黃說:“我家種了8畝多西瓜,如果不采用農業廳推廣的‘三避’蓋天膜、地膜技術,這么大的旱災,早就絕收了,F在一星期澆一次水就夠了,大概20多天就能出第一批瓜了!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廳獲悉,這技術說起來很簡單,地膜就是在塑料薄膜上摳出一個洞,讓作物可以長出來;天膜就是用竹片把薄膜撐成一個小溫室,作物可避免風吹雨打。這項技術可有效節水50%左右。在扶綏,用天膜、地膜技術進行甘蔗套種西瓜的農田,就有10萬畝。今年,廣西準備將這一技術推廣1600萬畝左右。
此外,還有水肥一體化、旱育稀植、免耕等方便實用的技術,開拓了廣西節水農業的發展空間。如水肥一體化,通俗地說就是滴灌,雖然每畝要先期投入幾百元,但可以用好幾年。
歷史上,廣西有些經濟作物在干旱之年還獲得了豐收,如1991年遭受嚴重的春秋干旱,糧食減產,但大部分經濟作物卻較大幅度增長。因此,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廣西也大有可為。農業專家建議,在保障糧食供給的情況下,經常干旱地區的農民可以選擇一些耐旱作物或需水量較小的經濟作物。廣西正在推廣的一些抗旱品種,兼有抗旱和高產的特點,比如玉米系列的“迪卡007”、“迪卡008”、“太平洋98”等,“正大619”的種植面積也很大。此外,甘蔗也是比較耐旱的品種。
大石山區呼喚小水利
越是干旱之年,越顯現出小水利的大作用。天峨縣六排鎮令當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區,平均海拔850米,耕地面積150畝,都為貧瘠缺水旱地。早在10年前,村民就開始興建水柜,植樹造林。近年來,村民們在田頭地角興建水柜的積極性更高,集水灌溉后還將120多畝旱地改成了水田,可種植水稻、蔬菜等作物。今年遇到大旱,當地最大的水源因為干旱已經沒有水,但村里水柜的蓄水量仍可保當地群眾3個月生活用水。
為徹底解決桂西北大石山區飲水困難,水利專家提出了找水源、建水柜和開水路三計。
在抗旱過程中,自治區領導也提出,要標本兼治,著眼長遠,完善各種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注重抓好已干裂水庫、山塘、水坎、水柜的清淤擴容,確保雨季來臨時能多存水。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