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旱災2010 >> 

“西南旱災”的啟示不應僅止于“抗旱”

時間:2010-04-14 來源:新華報業網 作者:武潔

西部數省的持續旱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童話大王鄭淵潔為此在博文中建議,在云貴大旱之際,利用一個周末全國停水一天,以讓全國人民體驗旱區同胞之苦,體驗水之珍貴;爭取設立“無水日”呼喚公民節約用水。(《深圳商報》4月1日)

西南旱災所導致的“水危機”,無論原因是河源衰退,還是水體污染,看似都是些宏大的概念,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似乎很難產生聯系,而公眾也往往會因為話題的宏大與沉重,面對“水危機”,往往多半止于“慨嘆”,頂多加上幾句呼吁,回到日常生活中,卻毫無變化,一切如常。

事實上,水危機并非只是國家大事,也并非僅與大型工業設施的污染有關,水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水危機”很大程度上也至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部分求解。我國作為嚴重缺水國家是不爭的事實,但即便在如此缺水的情況下,國內水資源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浪費卻依然令人觸目驚心,君不見,一些公用水龍頭水長流,一些景觀工程中大量的水資源浪費,甚至在缺水城市上馬“耗水”工程,至于自來水輸送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每年統計的結果也同樣是十分驚人的數字。從這個意義上說,設立“無水日”,讓公眾更多設身處地去感受水資源匱乏之苦,即便“無水日”未必能立竿見影的建立起節水習慣與意識,但至少也是聊勝于無。

有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西南干旱再次敲響國內“水資源”的警鐘時,其實并不能僅僅去怨天尤人。以色列等國因為缺水而創造出世界獨有的滴水灌溉技術(可以在農業灌溉中節約大量用水),甚至將這一技術變為一種產業的時候。國內卻在水資源匱乏、水污染嚴重的前提下繼續秉持粗放型用水模式時,筆者的憂慮或許并非杞人憂天了吧。

把節水,高效利用水資源真正轉化在生產流程中,轉化在人們的生活習慣中,或許是解決水資源之痛的必由之路。封堵“跑冒滴漏”更應成為邁向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第一步。但愿,人們不必等到旱災來襲,水資源緊缺的時候,才后知后覺的想到節水,并倉促應戰。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