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降水持續偏少,西南三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80毫米,比常年同期降低40%左右,是1952年以來最低值,旱情為60年來最嚴重的。從今年3月22日至4月2日,西南地區連續降下了幾場雨,然而這一波降雨對于旱區的旱情緩解作用有限,旱情依然嚴峻。云南、貴州、廣西和四川,農業受旱面積有的仍呈增加趨勢,飲水困難的人數隨著水源的減少也呈增加的趨勢。氣象衛星觀測結果顯示,云南、廣西等西南地區仍觀測到大批熱源點,涉及面積相當大,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認為,近期云南大部分地區,四川、貴州、廣西等主要地區沒有明顯降雨過程的痕跡,所以旱情可能還要持續。
氣候變化是我國南方持續干旱的重要原因
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中國氣象局前局長、著名氣候專家秦大河委員在今年兩會上介紹說:此次干旱災害是發生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一次極端氣候事件,主要是由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氣候變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引起某些極端氣候事件發生規律的變化趨勢上,一次具體的極端氣候事件一般都由多個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氣候變化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此前,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任福民也提出,以大氣環流形勢看主要有兩點:一是去年9月以來,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供應非常弱;二是冷空氣長時間處于我國偏北地區,冷暖空氣無法或極少在西南地區交匯,形成了一個不利于降水的環境場。從溫度條件來看,去年9月以來,旱區的溫度與常年比較是持續偏高的。
雨季提早結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認為,我國西南地區干濕季特征明顯,2009年云南大部分地區雨季提早結束,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云南省平均降雨日數為31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31天,偏少50%,打破了1952年以來歷史同期降雨日數的最少紀錄。
四川省氣候中心主任馬振峰近日在談到此次旱災成因時說,四川處于我國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高原季風等多種季風環流影響的交叉過渡地帶,受多種季風影響,氣候復雜。由于四川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積雪偏少,高原熱力條件好,導致印緬低槽弱,南亞季風弱,輸送到我國西南地區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上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偏東偏北,造成西南地區出現干旱。此外,旱災還受到厄爾尼諾等現象的影響。
總的來說,導致此次干旱的直接原因就是降水持續偏少、氣溫持續偏高、水汽蒸發量大。至于更深層次的原因,涉及許多相互影響的因素,還需要進一步做更為細致、深入的分析研究。
干旱對經濟復蘇的影響
隨著我國首次啟動Ⅱ級抗旱應急響應,國外媒體對中國旱情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中國正在與大旱做斗爭”的標題頻頻見諸報道。國外研究機構也多次表示,旱災很可能對中國的糧食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對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產生沖擊。
有國外研究報告認為,全球風災、水災和旱災已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農業減產。八國集團的一項報告也指出,如果2050年前世界糧食產量不能翻倍,全球將爆發“糧食危機”。
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最新的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為1.16億畝,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2452萬人。氣象部門預測,4月份旱區降雨仍然偏少,水源的短缺問題將更加嚴重,旱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1-20日200個主產縣主要農產品價格中,糧食類普遍呈上漲態勢,其中秈稻上漲0.17%、粳稻上漲0.46%、小麥上漲0.43%、玉米上漲0.68%。根據統計,云南全省的秋冬播農作物就有3000多萬畝受災,預計比上年減產50%以上。受此影響,谷物期貨價格出現加速上漲。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