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旱災2010 >> 

穆興民:西南旱災既是天災更是人禍

時間:2010-04-14 來源:科學網 作者:

目前,西南諸省區的干旱災害已嚴重威脅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干旱不一定成災,但對干旱應對不足或失誤則會轉化為災害。

水土保持與生態水文學專家、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穆興民認為,作為季風氣候區,西南地區的春秋氣象干旱不可避免,但今年并非最為干旱的年份。

穆興民據資料介紹,自1901年開始,昆明市已有降水觀測記錄。上年11月至次年3月,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2.8毫米,而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降雨量為52.5毫米。有完整記錄的93年中,1/3的年份(30年)同期雨量低于或接近此次大旱的同期降雨量,特別是1968年~1969年更是低至16.6毫米。也就是說,這次氣象干旱并非歷史上最嚴重的。

故此,穆興民認為,當前西南旱災既是天災,更是人禍。

穆興民指出,氣象干旱是客觀因素,但人類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當開發礦產資源,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土地石漠化,生態水文地質環境受損,水利水保工程匱乏以致年久失修,是大災發生的幾大直接誘因。對此,他進行了具體分析。

一是天然森林遭濫砍濫伐,天然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減弱。“山上沒有樹,水土保不住;山上栽了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边@一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形象地反映了森林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西南山區土層甚薄,過度或無計劃地砍伐森林導致地表裸露,植被土壤系統涵養水分的功能降低,一旦缺少有效降水必將引發局地干旱,多點的局地干旱將會提高發生大范圍特大干旱的概率。

通過衛星影像圖片可以看到,在西南諸省市干旱的重災區,原有的天然植被已遭嚴重破壞甚至幾被夷滅,巖石裸露。如東經23.6度、北緯104.2度周邊地區,可以用滿目瘡痍來形容。

為追求經濟利益,云南等地大面積砍伐次生原始林被,改植人工桉樹、橡膠樹和茶樹。速生人工林生長快,根系十分發育,生長競爭優勢明顯,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難以生存,故高產桉樹、橡膠樹和茶樹人工林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簡單,地表植被稀疏,水文生態功能差,涵養水肥能力低,遇雨則易發生水土流失,遇旱則亦易成災。盡管人工速生林覆蓋度高,但群眾對這種林地的評價是“遠看綠油油,近看水土流”,有人形象地稱其為“綠色沙漠”。

出于追求單一經濟利益的目的,我國桉樹種植面積已居世界第二位,片林面積已達170萬公頃,且每年大約以2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上升勢頭不減。

穆興民指出,大規模種植人工速生林對生態水文系統影響很大,種植前一定要進行科學規劃、科學管理,應避免在缺水、少水的地區以及水源涵養地區大面積種植。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石漠化加劇,土地抗御干旱能力降低。西南五省區也是我國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喀斯特地貌及陡峭的山坡易發生土壤侵蝕。因其土層薄,地面植被一旦遭受破壞,土壤侵蝕的危害就異常嚴重;如不能得到治理,則導致巖石裸露,形成石漠化。

西南五省市水土流失面積達44萬多平方公里,占其總土地面積的1/3,年土壤侵蝕總量近20億噸。同時,貴州、云南和廣西三省區也是我國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西南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面積有11.15萬平方公里,三省區的100多個貧困縣有70余個分布在石漠化地區。人口增長導致坡墾地增加,過度放牧、干旱和洪澇導致草地退化和沙化嚴重,濕地銳減。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不僅使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降低,農田御旱能力減弱,作物產量下降,同時也使依靠地表小水源飲水的農村人畜生活用水困難,加劇貧困程度。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