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旱災頻繁,旱災記載見于歷代史書、地方志、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范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后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嚙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陜、豫、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華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餓死、病死者即達數百萬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3億畝,成災1.1億畝。干旱嚴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國受旱面積都超過4.5億畝,且成災面積超過l.5億畝。1972年北方大范圍少雨,春夏連旱,災情嚴重,南方部分地區伏旱嚴重,全國受旱面積4.6億畝,成災2億畝。1978年全國受旱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最為嚴重,全國受旱面積6億畝,成災面積2.7億畝,是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值。
防旱與抗旱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于人為措施。世界范圍各國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干旱風的危害;④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墑,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中國抗旱 1949年以來,中國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發展排灌事業,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臺、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1978年雖遭特大干旱,由于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仍保證了當年農業生產。中國人民積累起來的蓄水保墑、抗旱耕作措施,在戰勝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還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仍很艱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