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我國北方冬小麥主產區的8個省市遭遇50年來的特大旱災,受害面積達1.57億畝,其中數十萬畝已因缺水枯死。嚴峻旱情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及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為此,我們采訪了中國農科院農業與氣候變化研究所主任、氣象研究員林而達先生,與他對這場自然災害作了探討——
旱災的原因及抗旱舉措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問,您認為這場旱災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是厄爾尼諾——拉妮娜現象引起的,是嗎?
林而達(以下簡稱林):總的說來就是北方干燥的冷空氣強大,南方暖濕氣團相對較弱,無力北上造成的。其實,北方小麥主產區遇到春旱是個老問題,1978年、1990年和2007年都是,不過沒有這次規模這么大。厄爾尼諾——拉妮娜現象的作用可能會有,但制約我國天氣氣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氣環流、季風變化、冷暖氣團的活動、太陽黑子活動狀況等等,是綜合性的,不可能是某個單一的原因。
記:冬小麥除利用土壤中原有水分外,主要靠冬季下的雨雪來提供返青的水分,F在小麥主產區冬天基本上無足夠降水已好些年了,是不是可以說,返青期間通過給冬小麥補水抗旱來代替原冬天應降未降的雪水,今后要成為一種常規性的舉措了?
林:從這些年的基本情況看,可以這么說吧。返青期若缺水、無水,冬小麥就無法正常生長或干死,必須補水。
記:按理說,一種植物要適應當地包括水分供給在內的生態環境,才能在這里生存。既然冬小麥總是在我國北方這塊土地上最干旱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水,并常因干旱引發條銹病,是不是說明它這種活法已不適應當地環境了?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思路,以后干脆改種其他無須在春天最干旱時大量補水的耐旱作物來代替冬小麥?
林:這恐怕不行。因為小麥是我國北方人民廣為食用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其他耐旱糧食作物產量都遠不及小麥,如高粱、小米等,根本無法滿足這一地區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工業、第三產業的需要,所以,還是得把力量放在對冬小麥的抗旱保墑上。目前國家已首次啟動了建國以來最高級別的抗旱應急響應,財政撥款也陸續到位,上億畝麥田逐漸得到灌溉,形勢很好。
記:供水的財政撥款是到位了,可水從哪兒來呢?
林:一是地下水,二是黃河等河流的水,還可能有北調的南水。
記:華北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采空區,黃河水面臨斷流。南水太貴可不考慮,靠前兩個方面供水能行嗎?
林:華北深層地下還是有水可抽的。當然,百米以下的已是地質水,不能動,抽掉就很難補上了,而且地質水還有支撐地面不下沉塌陷的作用。黃河水是不大,但至少到5月份才會斷流,現在還有水可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