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市水污染事件近日一直處于社會的高度關注之中。除了企業和政府責任意識的缺失之外,事件還凸顯了近年來城市建設方面的深層問題:公共事業改革的失序和城市擴張與配套設施建設間的失衡。
“市場化”不是公共事業改革的“萬能藥”
近年來,在自來水供應等公共事業改革方面,一些地方“力度”比較大,力圖發揮市場的作用。希望通過改制引入民間資本,改變自來水供應等公共事業經營方面長期虧損的局面。不能不說,通過“市場化”經營公共事業的思路在擺脫虧損狀況,減輕地方財政負擔方面,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就像國有企業改革不會“一股就靈”一樣,公共事業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市場化”不是公共事業改革的“萬能藥”。
據報道,面積17.5平方公里的赤峰新城區,只有一家20余名員工的民營水務公司負責供水。公司共有9口取水井,按每口井必須24小時有人值守的“最低安全規范”,該公司雇工之“節省”,令人難以理解,但也不難理解。為控制雇工成本而放棄供水安全為“赤峰事件”埋下了禍根。
“赤峰事件”看似偶然,實乃必然
除了公共事業改革的失序,赤峰市水污染事件也反映了城市擴張與配套設施建設間的失衡。
《燕趙晚報》援引了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的觀點說:我國許多城市的供水設施安全保障上欠賬太多,再加上污水處理方面取得成效有限,水環境越來越差,水源的安全都難以保證,使得保證自來水水質安全變成十分艱巨的任務。
輿論指出,許多城市都熱衷于大興土木。其中,不少城市的城建套路是:新城建設──標準和規模超前──資金匱乏──向銀行舉債──市場運作(實乃以泛市場化的作為推卸政府責任)──規劃朝令夕改──為引進資金不惜亂開政策口子──一旦不能兌現必導致市政基礎配套先天不足,進而大幅縮水──最終新城被搞成“四不像”,還留下一堆安全隱患。
《東方早報》的評論更深入地分析了這個問題:“赤峰事件”看似偶然,實乃必然,它是現今中國不少地方的發展與實力脫節的一個標本。以此標本檢視目前的城市化和城鎮化浪潮,不難發現,在各地外表光鮮、日新月異的發展背后,一些類似“赤峰事件”的隱患早已埋下。
保證城建發展與實力不脫節,避免中途出現失衡而導致的城建標準進一步降低,以及進而帶來的無序發展與發展力量分散,也是赤峰水污染事件給人的教訓。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