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面對暴雨洪水顯得更為脆弱。除非隨城市的發展同時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則必然會出現水災損失急劇增長的惡性局面。程曉陶,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防洪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南都周刊6月4日報道 現代城市面對暴雨洪水顯得更為脆弱。除非隨城市的發展同時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則必然會出現水災損失急劇增長的惡性局面。
程曉陶,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防洪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2009年9月11日,德國柏林,游客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參觀地下8米的蓄洪下水道。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城市水患圖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日本城市治水的新舊矛盾爆發。
城市型水災害
南都周刊:您在2009年出版的《中國沿海地區城市洪水預測與風險分析》一書中,以深圳、廣州、天津三個沿海地區的城市為例,綜合比較了國內外在快速城市化階段治水方略調整的措施,探討了現代防洪體系逐步完善的內在規律與發展趨向。廣州今夏這幾次大水,跟過去相比有什么特點?
程曉陶:去年開始,廣州投入9億元整治水浸街,在今年遭受罕見暴雨的情況下,雖然一些老的易澇點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又暴露出許多新的易澇點。特別是大量的地下建筑進水,停車場變成“水庫”,新建小區成了水塘,地鐵被迫停運,交通陷入癱瘓,一些地方停水停電,可以說,近期接踵而來的暴雨洪水,更多地顯現出了城市型水災害的特點。
南都周刊:大城市正頻繁地成為暴雨襲擊的對象,這種現象是偶發的還是將長期存在?原因何在?
程曉陶:上世紀90年代初從廣州去佛山,途中還能看到大片的農田。如今去佛山,就像還沒出城一樣。大家對“城市熱島效應”這個詞已經不陌生了,但是對于超大型城市,“熱島效應”還會引發“雨島效應”。由于大城市氣溫高、空氣中粉塵大,熱氣上升,形成周邊氣流向城市匯聚的運動。一旦上升的熱氣流遭遇高空強對流的冷氣團,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即所謂城市雨島效應。因此,超大型城市容易出現市區暴雨的頻率與強度會高于周邊地區,而且這種現象將會長期存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