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南都周刊:廣州水災之后,有市民回憶反映二戰的一些外國電影里,城市下水道可以“作戰”,人可在下水道中行走,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程曉陶:西方一些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比我們早。他們高標準的排水系統建設早在19世紀中期就開始了,上世紀70年代后,一些發達國家率先進入暴雨雨水的管理階段,許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統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實時控制,建設標準高,體系完善,有些大城市至今用的仍是一兩百年前建成的排水系統,盡管城市規模與當時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但排水系統仍運轉自如。我國青島市老城區的排水系統是早年德國規劃建設的,近年來在大暴雨中經受了考驗。同樣暴雨條件下,一些城市新區卻淹得厲害。
南都周刊:發達國家的城市排水系統有什么標準?我們有類似標準嗎,國內一些大城市存在哪些不足?
程曉陶:為防范城市內澇,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紐約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時可排36毫米雨量)的標準,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標準。
日本為了應對城市水災,后來在大阪和東京修建10米直徑的地下河,因為地下空間已經利用很充分了,大阪將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東京更是深達60米,正是這些看起來投入巨大,不斷被強化的措施保證了城市的防洪安全。
我國城市防洪排澇也有相應的標準。大城市的標準規定較高,中小城市相對較低。一般是以城市人口數作為判斷城市規模的指標,而標準設為區間值。經濟條件好的、意識強的城市可能取上限,有些城市會取下限,甚至還沒有達標。
南都周刊:除了提高排水系統標準,我們還可以在哪些生態方面做出努力,減少城市雨水徑流?
程曉陶:在城市建設上除了采用透水磚鋪裝人行道,增加透水層,減少硬質鋪裝等外,國外也運用了一些生態方法改善雨水系統條件。比如,德國在城市排澇方面就做得很好,保證城市有很高的綠化率,減少了雨水徑流。韓國近年來將過去填埋改造成道路的城市河涌,又重新恢復成河流,既改善了城市景觀,又增強了防洪排澇的能力。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