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事件專題 >> 透過兩會看水務 >> 技術與前景 >> 

中華水塔面臨生態之憂 三江源該如何呵護?

時間:2009-04-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初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

素有“千湖之縣”美譽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三江源生態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4000多個湖泊中曾經有90%干涸。經過幾年的生態治理,這個縣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復,又開始呈現出湖泊星羅棋布、湖水漣漪的千湖美景。

“我們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GDP的考核,同時在三江源地區,已經停止砂金的開采,在較大范圍內實施了禁牧,同時開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態治理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鼻嗪J∈¢L宋秀巖說。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涉及青海省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面積占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2%。

宋秀巖說,2005年國家批復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投資額達75億元。這幾年在三江源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認真實施國家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近年來已經投資接近10億元來開展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鼠害治理、生態移民、黑土灘的治理等生態保護項目。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區域內植被有所恢復,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轉變。”諾爾德說,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灘面積5.4萬畝,安置生態移民2707戶,完成禁牧面積3192.85萬畝,減畜169.93萬只羊單位。

同處三江源保護區的玉樹州完成生態移民6826戶,減畜190.25萬只羊單位,禁牧3759.94萬畝。“通過保護和建設,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王玉虎說。

2006年至2007年監測數據顯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從412.70億立方米增加到492.76億立方米。草地生產力也有所恢復,沙障方格的設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動,逢大風天氣,治沙區不再黃沙彌漫,對公路的危害明顯減輕。

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作為中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原始地區之一,三江源自身調節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壞,自然恢復周期較長,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同時,三江源的生態惡化與區域性貧困交織并行。該地區的16個縣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7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當地農牧民總人數的63%,是青海省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區。

諾爾德和一些來自青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目的是要實現各利益主體的“權、責、利”相協調,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幫助當地群眾加快發展。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急需巨大資金支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可以緩解資金緊缺問題,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三江源生態效益使用不合理現象,保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諾爾德說。

生態補償在國際上并不鮮見,流經歐洲多國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補償上游的機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護方面,也已經作出了一些生態補償的有益探索。有專家指出,建立更加廣泛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大勢所趨。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編制就緒,將成為未來三江源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說。

上一頁 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