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來,烏魯木齊市抓住國家政策西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加大了以環境保護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投入,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得到了較快發展,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促進烏市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以來,烏魯木齊市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城建設的宏偉目標,本著“互惠互利、融合雙贏”的指導思想,抓住西部大開發和WTO入世機遇,積極從政策上加以引導,打破以往城市建設投融資平穩運行的格局,采取合作、合資、獨資等多種形式,吸引國內外實力企業(個人)對我市污水處理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項目進行投資。
一、烏魯木齊市水資源及污水處理基本情況
烏魯木齊市是一座擁有220多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地處天山北麓沙漠邊緣,城市主要水源來自天山山脈積雪,是全國三十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市排水干管已發展383公里,市區基本實現了排污管道化,我市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每日排污量為58萬m3左右,每年污水排放量21100萬m3。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烏魯木齊市的經濟將會飛速發展,要將烏魯木齊是建設成現代化的商貿城,供水事業和其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越來越大,城市供水事業將有新的飛躍,城市總體規劃和供水、排水專業規劃;2005年,烏魯木齊市供水能力將達到93萬m3/d,排水量將達到74.6萬m3/d;2020年,烏魯木齊市供水能力將達到148萬m3/d,排水量將達到118.1萬m3/d。
烏魯木齊市目前有6個污水處理廠已投運,分別為河東污水處理廠20萬m3/d,采用A-B工藝;七道灣污水處理廠7萬m3/d,采用氧化溝工藝;紅橋污水處理廠3萬m3/d,采用A-B工藝;雅山污水處理廠5萬m3/d,采用生物濾池工藝;頭區污水處理廠1.5萬m3/d,采用改良SBR工藝。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以上污水處理廠除紅橋污水處理廠出水執行GB
5084-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外,其他污水處理廠出水均執行GB
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二級標準》。
為減輕污水對地下水源的污染,緩解并改善水源緊缺狀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河東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已經奠基,工程建設期為兩年半,預計到2005年建成投產,擴建規模日處理能力20萬m3。
表1
自來水用水結構和價格
用水類別 |
用水結構(%) |
水價(元/m3) |
污水處理費(元/m3) |
生活用水 |
66.83 |
1.53 |
0.30 |
工業用水 |
14.20 |
1.53 |
0.30 |
經營服務性用水 |
16.84 |
2.33 |
0.30 |
特殊行業用水 |
0.45 |
7.46 |
0.30 |
綠化消防環衛用水 |
1.05 |
1.03 |
0.10 |
基建用水 |
0.63 |
3.03 |
0.10 |
目前,在征收的污水處理費0.30元/m3,其中實際污水處理費0.20元/m3。
二、烏魯木齊市河東污水處理廠介紹
烏魯木齊市第一座污水處理廠----河東污水處理廠,該工程概算投資3.09億元,其中包括1000萬美元引進北歐國家生產技術和設備的貸款。建設工期四年。1995年8月正式動工建設。1997年7月污水處理區首先建成并投入運行,1999年11月工程全面竣工。污水處理工藝采用A-B法,日處理污水20萬m3,占目前市中心區域日排污量的1/3以上。目前運行狀況良好,出水水質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設計標準(GB8978-1996,二級標準)處理后的污泥符合《GB4284—84農田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表2
中水用水結構和價格
用水類別 |
用水結構(%) |
水價(元/m3) |
農灌綠化用水 |
95.7 |
0.10 |
非農灌綠化用水 |
4.0 |
0.40 |
目前污水處理收費偏低,加之財政負擔過重,沒有更多的財力予以補貼,從而極大地阻礙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及生產的正常運行,抑制了環保效益的發揮,導致污水資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得到利用,使污水處理不能納入良好的運行軌道。
三、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運行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有關問題的思考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必將帶動烏魯木齊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每年城市供排水總量也將持續高速增漲,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商貿城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烏魯木齊市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加大,由此引起的污染問題已愈來愈嚴重地威脅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現有條件下,城市水源需求的不斷增長與水源的日益匱乏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而城市排污量的持續增漲與排污治理工業發展緩慢產生的新矛盾將會更加突出。要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綜合運用行政手段和經濟杠桿調節作用保護和扶持污水處理廠生存和發展。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
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企業化、市場化進程
長期以來,城市污水處理的建設資金、運行及維修費除依靠收取少量的污水處理費外,均由政府投入,靠城市建設資金維持生存與發展,城市污水處理能力較低。多年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又使我們機構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包袱越來越重,而真正用于城市污水處理、建設、維護的資金卻越來越匱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生產的發展擴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及生活用水量大量增加,城市污廢水的排放量隨著加大。僅靠政府投入和極少的污水處理費,無法形成污水處理的良性循環。只有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通過加快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多元化投資體制,鼓勵、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城市污水處理事業,同時要轉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必須由國有企事業單位經營的觀念,解放思想,采用一切有利于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辦法,鼓勵各種經濟成份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才能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城市污水處理投融資和運營管理體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推進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發展,提高城市污水處理水平,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2
逐步完善城市污水收費制度,積極推進城市污水的產業化進程
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的不完善,一直是阻礙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企業化、市場化的重要因素。怎樣才能實現污水處理的企業化,使污水處理企業真正走向市場,首要問題必須是完善城市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只有依照污水處理運行管理的實際成本、建設資金、還貸及微利等因素合理定價,才能為企業最終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城市排水事業的良性發展。
通過逐步地適度地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使收費總額最終達到保證污水廠正常營運的基礎上,略有盈利的水平,使污水處理廠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另外,通過適當降低污水處理廠電費和水費,以及稅費減免的政策性優惠,以利于企業降低運行成本,減輕企業和政府的負擔。
3
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合理配置水資源。
經過嚴格的二級處理的污水質完全符合國家二級排放標準,優于國家農灌和綠化水質要求,是一筆水的再生資源。以河東污水處理廠為例,如果河東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的7000萬m3污水全部用于農灌,年可引灌大約18萬畝農田,經濟效益顯著。若將處理后的污水資源化使用,合理調整城市用水總體結構,并實現再生水源的有償使用,體現出污水處理廠的經濟效益,不僅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同時也可為污水處理廠解決部分運轉經費,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應體現資源共享,合理配置的原則,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應打破在共同水域內人為分割的水資源使用壟斷權,實現統籌安排、合理調配。同時,通過對不同水質(如自來水、地下水、再生水、d然雪水等等)制定不同價格,建立優質高價,低質低價的價格管理體制,利用價格手段調節不同用戶對不同水質的需求量,達到合理配置水資源,有節制地開采、利用現有水資源的目的。
4
河東污水處理廠現存在的問題
河東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20萬m3,年處理能力約7000萬m3。夏季每年4月中旬~10月中旬近3500萬m3處理后的達標中水游有95.6%用于農灌、綠化;由于河東污水處理廠下游地區無大型蓄水庫,每年冬季由于沒有儲備水資源的廠所,近3500萬m3處理后的達標中水流入戈壁荒灘上,造成極大的浪費。同時,為解決冬季處理達標污水的排放,我廠被迫以免費用水為代價換取下游用水單位的冬季“分流”。這直接影響到中水的收費,每年我廠中水收費只能收取25萬余元。而每年夏季,我廠處理后的中水又遠遠不能滿足下游用水戶的需要。目前我廠我廠只能引流灌溉近1.5萬畝農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修建大型蓄水庫。即解決了冬季污水的出路,又解決了夏季需大于供的矛盾,還解決了中水收費的問題。
由于污水處理收費偏低,又不能足額到位,加之財政負擔過重,沒有更多的財力予以補貼,使污水廠的生產運行舉步維艱,若長此以往,一是導致污水資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使用,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二是阻礙了河東污水處理廠生產的正常運行,最終導致這項耗資近3億元的大型污水處理陷入停產癱瘓的困境;三是污水得不到處理,造成二次污染,對下游居民的生活及經濟發展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不能只考慮廠區,還應充分考慮處理后污水的出路。
加大對中水利用的宣傳力度,做好公眾的宣傳、教育和解釋工作,明確中水的用途。特別是向周邊的工礦、企業宣傳,通過建立城市污水收費機制,加大企業和居民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投入,引導消費結構的調整,工業用自來水1.53元/m3,中水只有0.40元/m3,政府也應出臺相關的政策,加達水資源的再生利用率。當然,配套的管網建設也應到位。這樣,即能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又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水資源的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