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東湖拉上長江 武漢嘗試“一統江湖”

時間:2009-12-14 來源:《科學時報》 作者:張林

治湖舉措質疑仍不斷

作為湖泊治理主要手段的引江濟湖、湖湖連通,目前已得到各方專家的基本肯定。

“湖湖連通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必要舉措!蓖鹾普f,恢復歷史上長江與湖泊的自然聯系,將長江優質的生態元素向內湖虧空區域輸入,讓人工化的城市水生態系統重新參與到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過程中,有利于湖泊生態系統的改善和豐富,增加了湖泊的承載能力,更對長江流域的水資源保護、漁業經濟和濕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但建設引江濟湖的動態水網,此過程中難免遇到諸多生態風險。有專家將這些風險歸為洪澇災害、血吸蟲病、污染遷移、泥沙輸入等。

這其中,水利部門關注防洪排澇,環保部門關注水質、污染物的轉移,衛生部門關注血吸蟲病的傳播,漁業部門關注水生資源保護和漁業經濟,林業部門關注濕地保護等。

朱江說:“這其實也表明江湖連通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

王浩則強調,在引江濟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規避釘螺、泥沙及防洪等風險。這些問題在項目前期論證中專門進行了系統研究和論證,并采取了相應的工程措施。

例如引水口設計采取中層有壓取水,并設置了具有沉螺池功能的沉沙池,可有效阻斷釘螺進入內湖的途徑;同時建立長效監測機制,設立防控預警系統及固定監測點,定期抽樣監測。

今年7月,大東湖生態水網工程的東湖、沙湖連通工程率先啟動,該工程將修建一條1700米長的城市道路和一條連通沙湖與東湖的渠。目前,沙湖的清淤工作已基本完成。由于沙湖清淤后將引入東湖的水,外界質疑是否會造成新的污染。此外,針對該工程采用的“閘引泵排”為主的方式(因為沙湖地勢高,需泵站抽水),是否設計足夠的排水能力,公眾也有許多不解。

朱江認為,沙湖的清淤工作主要是結合長江過江隧道的跨湖大橋工程(即沙湖大橋)而進行的。沙湖的淤泥深、水質差,單純通過清淤可能會得不償失。東湖的水質相比沙湖要好,東湖、沙湖連通后應該有助于沙湖水質的改善。

王浩分析,水網調度遵循“由小到大、先通后暢、跟蹤監測、漸進實施”的原則,按照多級引水流量的模式,水量是可調控的,不會對排水造成影響。沙湖區域目前現有新生路泵站(流量Q=40m3/s)、羅家路泵站(Q=30m3/s),后期建設將對現有泵站進行擴建,羅家路泵站經改造排漬能力將達Q=85 m3/s,抽排能力將得到很大提高。

他同時指出,引水路線是從東湖到沙湖,將東湖較好的水質引向沙湖,不會對沙湖水質造成再次污染,還有利于提高沙湖水環境容量,改善沙湖水質狀況。

“一湖一策”與流域統籌

總結國內外湖泊治理經驗不難發現,僅靠單一的技術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WWF在武漢啟動的大東湖江湖連通與湖泊生態修復示范項目中,提出截污、清淤、生態修復、江湖連通4項措施,以期在城市湖泊治理上摸索切實可行的模式。

朱江告訴記者,上述4項措施是整個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只采取其中一種工程手段而擯棄其他措施,在水生態系統環境改善和生態修復上必將存在風險。另外,某種工程措施的生態與環境修復效果也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全面、系統的項目規劃和工程穩步推進。

王浩分析指出,當前東湖治理最迫切的問題和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應包括以下5個方面。

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調整漁業養殖結構,優化工業行業結構與布局;二是截污治理,該區域雖已建立污水處理廠,但配套污水管網嚴重缺乏,東湖排污口也有待徹底截斷;三是區域雨污分流和面源污染控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四是對污染嚴重的湖泊水域實施清淤工程,降低湖泊內源污染;五是要實現水網連通,以達到長效、根本的改善湖泊水質的目的。

伍新木認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把污水出口堵死,要在截污后實施必要的工程性措施。同時,解決面源污染要有新的思維,治理機構不能老是依靠政府。

針對湖泊治理中的一些關鍵性矛盾,朱江特別重申了前述專家提及的市政管網改造的問題。他認為,武漢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截污行動,能否將市政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盡早納入,目前還不明朗,因為這將牽涉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問題雖然迫切,但短期內似乎難以徹底解決。

目前,政府、學界在湖泊治理理念上越來越趨于一致。根據湖泊承載極限等因素,實行一湖一功能的定位,并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這正是“一湖一策”的湖泊治理的內容。然而“一湖一策”的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并不理想。

王浩分析,造成“一湖一策”實踐不理想的因素很多,如對策設計欠佳、資金投入不足等。然而理論和實踐都已表明,以湖泊流域為單元,綜合考慮流域水循環及其伴隨的水環境與水生態過程,實行湖泊流域綜合治理,是世界范圍內水資源、水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耙缓徊摺笔呛戳饔蚓C合治理的具體應用。

“‘一湖一策’需要針對特定的‘一湖’,既統籌湖泊流域水循環及其伴隨過程,又結合該湖的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特色,充分考慮技術經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提出湖泊治理的‘一策’!蓖鹾普f。

他強調,湖泊治理關鍵是在技術、管理和機制三個層面上進行創新,同時要保證工程規劃、實施的科學性,資金的有效利用,并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保護百姓的權益,讓全體市民享受到“兩型社會”建設的成果。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