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困擾人們的太湖水質富營養化難題終于有了一個較為理想的解決辦法,具有神奇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水葫蘆有望從“環境殺手”轉變為太湖水變清的功臣——由國家科技部撥款2800萬元、省農科院院長嚴少華領銜的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水葫蘆安全種養與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于今年4月份開始實施。研究表明,只要種養10萬畝水葫蘆,就可將太湖水質從五類提升為四類,有效解決太湖水質富營養化難題。
省農科院副院長鄭建初介紹說,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用物理的化學的生化的辦法治理,效果都不理想。相比較而言。采用生物富集的辦法效果最好。而在所有生物中,水葫蘆吸收氮、磷、鉀的能力最強,日本專家為此寫了一本書《水葫蘆拯救世界》影響很大。在適宜的溫度下,種養一平方米水葫蘆在2—3天內便可將一立方米的五類水改善為四類水以下,對水體懸浮物的去除率可達70%以上。但與此同時,水葫蘆又是我國認定的16個外來生物入侵種類之一,其主要危害是堵塞航道、影響泄洪、瘋狂生長影響生物多樣性等等。利用水葫蘆生長特別快、富集能力特別強的特點開展的這一科研項目,就是要研究如何變害為利、變廢為寶。水葫蘆本身是無毒無害的,要利用水葫蘆這一載體,把水體中多余的氮磷元素收集起來,經加工處理后返回到農田里去,讓危害太湖水質的元兇變成肥沃土地、增產增收的寶貝。
那么,這一過程具體是如何運作的?12月4日,記者隨同省農科院的專家一起來到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太湖邊的科研基地一看究竟。
登上專門的水葫蘆采收船,記者看到,船頭伸出的長長的機械手,將水葫蘆大把大把撈起,粉碎減容后輸送到船艙內,裝滿后通過傳送裝置傳送到旁邊的運輸船艙內運回基地加工處理。這種帶粉碎裝置的船,一天可采收160—200噸;還有一種不帶粉碎裝置的采收船,一天可采收1000噸。
記者看到,這種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生長的水葫蘆特別粗壯,高度可達50—60厘米。省農科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盛婧博士向記者介紹,太湖地區水葫4月份投種放養,6到12月期間多次采收,一般一畝水面可采收50—55噸,這么大的生物量在所有生物中是最大的。氣溫降到0℃時水葫蘆會凍死并沉入水底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須在此之前打撈完畢,留下一部分用作種苗,采取塑料薄膜覆蓋等辦法保溫過冬。
在研究基地,常駐基地負責研究和工程施工的省農科院院長助理楊新寧指著兩個巨大的罐子、幾個水泥大池,還有一排排的機器,對記者說,運回來的水葫蘆含水量高達94%,體積龐大,要進行擠壓脫水、固液分離。葉汁流入沼氣池發酵后產生沼氣,可以用來發電,也可壓縮罐裝后出售。沼液通過管道或用沼液車運送到果園或菜地作肥料。擠壓粉碎后的水葫蘆渣體積大為縮小,經高溫堆肥腐熟后制成商品有機肥,也可做青貯飼料和食用菌培養基質。
鄭建初說,這一科研項目其實并沒有什么高新技術,關鍵在于多種技術成果的集成與匹配。項目成敗的關鍵環節有三個:一是控制性種養。就是要防止水葫蘆逃逸后生長失控,危害環境,這也是很多專家最擔心的。農科院的研究表明,采用錨基浮球掛網圍欄的控制設施可有效防止水葫蘆逃逸。第二個關鍵環節是機械化采收。水葫蘆體積龐大,必須采用高效率的專用機械及時打撈。第三是資源化利用。水葫蘆高效吸收了氮磷鉀,打撈起來放到農田里就是個寶,如果留在湖內就是個害。要實現資源化利用,就必須進行減容處理,縮小體積,否則運輸都忙不過來。經過今年的試驗研究,上述三大技術難題都已圓滿解決。
省農科院的這一科研項目,已在國內科技界產生良好反響。昆明市委書記仇和獲悉后,拿出“四個1000”(1000萬元研究經費、養1000畝水葫蘆、建1000立方米沼氣池、1000畝配套農田)支持研究,并與省農科院簽訂技術合作協議,近日省農科院研究人員已赴昆明,在藍藻危害嚴重的滇池開展種養水葫蘆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試驗研究。
鄭建初說,明年這一研究項目就要結束,目前我們開展的種植、加工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借助于科技部撥下的科研經費來運作的。今后真正付諸大規模實施必須實行市場化運作,而這一切離不開一個錢字。“沒有經濟效益,農民不會來養,企業不會來收購加工。對于這種造福社會的公益性事業,我們呼吁政府從治太資金中撥出一塊來扶持運作”,F在省政府出臺的太湖流域氮磷超排處罰標準為每超排一噸氮磷罰10萬元。但只有罰沒有獎。“現在,我省環保部門已開始實行排污權交易,排污指標可以買賣。養殖水葫蘆吸收一噸氮磷只要獎勵5萬元,這個產業就可以運轉起來了!
據省農科院測定,種養一畝水葫蘆一年可吸收利用水體氮、磷、鉀的量分別為120公斤、20公斤和220公斤。如果按每種養10畝水葫蘆吸收一噸氮磷計算,太湖中只要種植10萬畝水葫蘆,就可每年吸收一萬噸氮磷,這足以讓太湖水質由目前的五類變成四類。
太湖水面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于360萬畝,在湖邊種植10萬畝水葫蘆不會對航運、漁業、生態造成大的影響。10畝補償5萬元,每畝就是5000元,種、養、加三個環節按3∶3∶4比例分配的話,農民每種養一畝水葫蘆可得1500元收入,扣除少量的圍欄、樁網投入成本,效益還是很可觀的,從事打撈、運輸、加工的企業也有利可圖。同時,種養10萬畝水葫蘆采收制成的有機肥可解決周邊40萬畝農田的肥料供應,大大減輕化肥對太湖水體的危害。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