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污染治理必須實行群防群治

時間:2009-12-10 來源:中國環境報第2版 作者:曾曉東

編者按: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日前在無錫召開,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曾曉東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太湖流域治理要群防群治》的演講。他的這項建議已寫入2009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太湖宣言。

2007年7月,曾曉東與李恒遠、謝玉紅到太湖流域開展為期一周的群防群治調查,由曾曉東主筆形成了調查報告,報送環境保護部,得到有關領導和部門的肯定。此次演講是在這一調查報告基礎上重新改寫而成。

太湖的治理工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由兩省一市及有關部委進行具體規劃和實施,在“十五”、“十一五”期間,湖水質量總體走勢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且有些區域有比較大幅度的好轉。但是,太湖的治理仍然是長期的,又是艱苦的、求實的、科學的、群眾的、典范的和戰略的。

太湖不像其他湖泊,它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美麗。歸納起來太湖有八大特點:一、太湖美,世界聞名,中國之最;二、太湖大,兩省一市管轄,統籌綜合治理缺乏;三、太湖歷史悠久,湖中水淺,不潔凈底泥沉積厚;四、太湖繁華,周邊經濟發達,各類污染負荷量大,藍藻時有暴發;五、太湖半出半入半封閉,引江濟太力度不大;六、太湖周邊建設防洪堤壩和圍湖造田,濕地、生態已退化;七、太湖治理多年,科學治太尚不到家,沿湖群眾尚未廣泛參與;八、太湖治理,世界關注,全國期望值大。

根據太湖的特點,探索治理新路。除了堅持已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經驗外,太湖治理必須走群防群治之路,打一場由群眾廣泛參與的治太人民戰爭,改變現在“政府管企業,企業管治污,百姓一邊看”的現狀。要把治理、管理太湖的責任變成政府的責任、企業的責任、農業的責任、公眾的責任,大家共同的責任,綜合治理。其做法如下:

一、建立太湖區域統籌規劃協調管理機構。在現有治太機構的基礎上強化管理,形成整體合力,形成治太的權威性機構。

建議:

1.由國務院主管環保的領導牽頭,成立兩省一市及周邊有關省主要負責同志參加太湖區域治理協調管理機構。變區域治理為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形成治太的長效機制。這種機制的形成也是對其他流域治理的借鑒和指導。進一步推動全國流域治理,徹底改變中國的水環境,這也是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抉擇。

2.統籌規劃,統一政策和標準,統一評估,統一信息發布。

3.明確任務,分工負責,科學指導,按期治理,定期考評,總結經驗,共同借鑒,獎罰分明,共同推動。

二、建立專家評價制度,實行真正科學治太。科學治太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近年來,科學治太的技術風起云涌,是真是假各有說法。為了淘汰落后和不適用的治太技術,改變治太局面,建議成立太湖流域科學治太專家評價制度。由有關權威部門聘請全國治水、治湖、治藻、治淤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評價委員會,定期對太湖的治理技術、工藝、設備、效果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價。評價其治理的先進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實用性。評價的方法可采取廣泛公開報名、分層篩選、自述公評、現場考查、成果展示、技術表演等。通過評價,解放思想,活躍學術氛圍,推陳出新,摒棄保守與落后,不斷引進科學、有效和實用的技術、工藝、設備,改善和推動科技治太的局面。

三、成立太湖流域群眾監督委員會或分會,建立群眾監管網絡。治理太湖科技是支撐,群眾是基礎,把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參與治太是十分重要的。建議各村鄉鎮設立環境監督員或義務監督員。成立太湖流域群眾監督委員會或分會,參與治太的監督管理工作。監督委員會或分會的職責,首先是監督各級政府及工作人員是否履行環境保護職責,執行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方針政策;監督企業是否按照規定和要求治理污染、保護環境與生態;監督農村面源污染等。每個監督員都要認真履行職責,收集村民、民眾對本地區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意見要求;接納群眾的投訴和舉報。將收集的意見和訴求如實反映到監督委員會或分會。監督委員會或分會要定期召開會議,聽取意見,分析形勢,評價治理效果及存在問題;要定期組織監督員到各地檢查或明察暗訪,監督到位;要定期向當地政府報告工作,或向新聞媒體發布監督信息,真正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通過設立監督員,進一步帶動全社會公眾關心、愛護和支持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