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面臨枯水新危機 較淺洪道水深不足兩米

時間:2009-12-1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此外,根據三峽工程運用調度方案,三峽水庫每年從5月下旬開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這一時段正值湖區梅雨季節,外湖水位高導致湖區堤垸內各類涵閘無法自排,排澇泵站揚程與運行時間增加,生產成本提高。

專家認為,洞庭湖進入“后三峽”時代后,其綜合治理的思路也應相應進行調整,應盡量拓展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緩解不利影響。從目前看,“后三峽”時代洞庭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水資源的綜合配置能力,盡管通過三峽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洞庭湖的水荒,但更重要的是加強洞庭湖區自身的工程性水利建設。

首先,在洞庭湖干旱特別嚴重的“三口”地區,有必要采取工程性措施補水。湖南省地質專家童潛明等人提出,通過在上荊江南岸建設水閘和渠道,可將長江水引入洞庭湖區。據他們測算,如果通過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進長江水80億立方米,可灌溉洞庭湖區商品糧農田600萬畝,澤潤濕地近2000平方公里。

其次,由于連年干旱已逐漸成為洞庭湖區的常態,湖區各縣市還應改變以往農田水利建設重排澇、輕抗旱的傳統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內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區密布的水網河系修建平原水庫,在豐水期留蓄寶貴的水資源,不僅利于枯水期保障農業生產和居民飲用水安全,還可補充濕地生態水量,實現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據了解,目前湖南省已擬在藕池河東支的鲇魚須河、藕池河中支陳家嶺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東支大湖口河等建設4處平原水庫。這些水庫建成后,高洪時可滯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濟湖。對洞庭湖北部可能發展為新的干旱走廊的地區則要加強垸內灌排體系建設,興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在平原水庫無法蓄滿時為其供水。

第三,應高度重視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由于湖區水位下降,洞庭湖濕地已開始出現濕地生態逆向演化跡象,因此三峽工程應盡快實施生態調度,保證洞庭湖區河流湖泊生態最小需水,維持河流生態流量,維護河流、湖泊和濕地的生態健康。

相關鏈接

洞庭湖概況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內,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調蓄湖泊。洞庭湖南匯湖南湘、資、沅、澧四水,北納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分泄的長江水,東接汩羅江和新墻河水,江河來水進入洞庭湖后經湖泊調蓄,由城陵磯注入長江。

洞庭湖現有天然湖泊面積2625平方公里,容積167億立方米。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為3000億立方米,入湖合成洪峰多年平均值4萬立方米每秒,出湖多年平均最大洪峰量為2.88萬立方米每秒,洞庭湖多年平均消減洪峰約30%,為整個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洞庭湖有大小堤垸266個(其中萬畝以上的堤垸156個),根據保護對象的重要性及調蓄作用的主要性,劃定了11個重點垸和24個蓄洪垸。洞庭湖一線堤防3471公里,保護著1000萬畝耕地、約1008萬人口。洞庭湖區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社會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洞庭湖的歷史變遷

洞庭湖及其與長江之間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而是經歷著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在秦漢以前,云夢澤南邊長江,北通漢水,方圓900里,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長江洪水出三峽后,入云夢澤,再下漢口。由于有云夢澤的調洪,當時“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那時的洞庭湖,還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塊水面,方圓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資、沅、澧四水河網切割的沼澤平原。

在長江和漢江大量洪水涌入云夢澤的同時,大量泥沙也被帶到云夢澤,由于長時間的淤積作用,到了魏晉南朝時期,即公元500年前后,云夢澤由過去的方圓900里縮小為三、四百里,逼使荊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倒灌入洞庭湖,使洞庭湖與南面的青草湖相連,由過支的方圓260里擴大到方圓500里。

到了唐宋時代,統一的云夢澤已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故稱湖北為“千湖之國”。在云夢演變成大面積的洲灘和星羅棋布的小湖群的同時,也形成了荊江河槽的雛形,有九穴十三口作為洪水入湖通道。荊江水位進一步抬升,使洞庭湖南邊青草、西吞赤沙,橫亙七、八百里。

當荊北出現大面積洲灘后,人類就在洲灘上從事生產活動。晉朝(公元325年前后)開始在江陵筑堤防水。在九穴十三口分流的同時,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來越小,人們又在河道淤塞的條件下進行堵口并垸。到公元1524年九穴十三口中江北岸的最后一道郝宋堵口,才形成了統一的荊江大堤,統一的荊江河槽和江漢平原。1650年再堵位于荊江大堤下游龐家口(湖北監利縣西門淵),從此,江水被約束在單一的荊江河槽里,不能再向江漢平原分流,這就使洞庭湖面進一步擴大到盛時期,方圓900百里,洪水湖面6270平方公里。

洞庭湖作為長江的通江湖泊,與長江息息相關。長江干流的超額洪水和長江干流的泥沙問題,是江湖關系歷史演變的主題。縱觀江湖關系歷史演變的全過程,可以概括為七個階段: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長江穿云夢澤而下,完全由云夢澤調洪。

二、公元1000-1524年,云夢澤淤成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荊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變大。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盡堵,荊江大堤形成。洞庭湖擴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調洪與洪湖沔陽倒灌云夢澤調洪并存。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陽黃蓋湖等通江湖泊盡堵,長江干流洲灘民垸圍墾,再抬高荊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為三口)向洞庭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單獨調洪。泥沙淤積使洞庭湖由大變小。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荊江裁彎擴大了荊江泄洪量,降低了石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減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減少,加上圍堵通江湖泊的雙重影響,抬高了城陵磯水位,城陵磯地區分蓄洪量擴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頂托。

七、公元2002年以來,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江湖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