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年消亡20個天然湖泊 未來何處取水

時間:2009-12-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魏夢佳 沈翀

據介紹,目前我國湖泊水資源管理體制呈現橫向與縱向分割問題。在橫向部門之間,湖泊水資源歸屬于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和林業等多個部門分工管理,各部門管理職責有明顯的交叉與重合。而在縱向的上下級之間,流域管理機構與行政區之間協調性較差,這種多部門、多級管理體制使得管理職責不明晰、部門協調困難,最終導致管理的低效。

同時,專家認為,我國水資源管理還存在過程分割、忽視流域內水污染的全過程控制的問題。王浩說,傳統的湖泊水資源管理主要是圍繞著湖泊水體進行,即針對湖泊水體污染特征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措施使之恢復目標水質,將工程和技術措施作為水資源保護的主要手段,卻忽視了污染物在流域內的產生與輸送過程!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委員金相燦說,湖泊治理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過去我們總是將治理局限于湖泊本身,設法降低湖泊中的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等,卻沒有系統地考慮到整個流域的治理,導致近年來我國治理湖泊耗資巨大但效果卻不很理想。

資金匱乏也是湖泊治理中面臨的一大難關。王浩認為,相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國家對湖泊水污染治理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水價及污染收費也處于較低水平,造成水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不足,不能有效激勵污染者進行可能的節水減污!皩τ诋斍疤幱诮洕D型期的中國湖泊水污染治理而言,資金匱乏是導致水污染治理設施,如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收集與處理率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此外,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及政府與居民、農民與企業間的良好合作是湖泊水污染控制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而我國由于缺乏公眾參與,湖泊水污染控制通常比較被動。

談到湖泊治理,日本滋賀大學教授、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主席中村正久表示,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因為湖泊污染與河流污染不同,水體入湖后停留時間較長,湖泊內部也時常發生化學與物理變化,食物鏈復雜,因此要想徹底凈化湖水,往往需要很長的修復時間,有的甚至需上百年時間治理,這也是湖泊難治的重要原因。

人人參與讓湖泊休養生息

總結多年的治湖經驗,為還民“一湖清水”,我國政府提出“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湖泊保護與防治方略,通過理念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實現湖泊生態的修復與水質改善。一些業內專家也建議,逐步建立高效的流域管理體制,通過轉變經濟增長,全面實行流域環境綜合治理,重建退化湖泊生態系統。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會上表示,我國須在今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嚴格環境準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從源頭控制污染;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

“我們要把江河湖泊看成是有生命的東西,要賦予她人文關懷,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中國歷史上安邦興國成功經驗的理性升華,是種種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周生賢說。

一些專家認為,治湖的關鍵還在于破解“九龍治水”的體制頑疾,必須建立高效的流域體制與法制體系,制定專門法律管理湖泊水資源,并構建系統的制度平臺與空間。而且一旦科學制定湖泊治理方案,就應長期堅持下去,不能因領導換屆而改變。

王浩說:“良好的體制環境對有效地集成湖泊流域管理非常必要。這要求在國家層面對不同管理部門的作用與職責進行清晰定義,以使各部門在法律上被認可并支持流域水資源保護與環境改善行動。我國的湖泊水資源保護與污染控制的體制仍期待進一步的變革!

同時,利用物理、化學及生物治污,產業結構調整、工程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措施,既要大力改善湖泊本身的水體生態環境,也要注重綠色流域建設,加強全流域監管,截斷污染源頭。

我國還應逐步建立起穩定、可靠的治湖資金體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社會水循環中基礎設施的公共投入,構建新的融資機制,鼓勵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私人資本進入,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同時,應制定合理的水價與污水處理費,為社會水循環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并對消費者的用水與污染排放進行制約。

此外,要構建管理湖泊流域的公眾參與體系。通過公共教育與宣傳提高公眾意識,使公眾能充分參與湖泊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制定及實施過程,并搭建湖泊管理現代化信息平臺,方便政府管理部門和公眾及時獲得信息,形成全社會監督、管治湖泊合力。

上一頁 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