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心里話:“我是拿環保當生意來做的”說句心里話:“我是拿環保當生意來做的”
一位私營企業老板在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起了一座電鍍工業園區,實現了規模效益,降低了環保壓力,年產值2億元。干成這件“雙贏”事兒的是青島金泰表面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泰旭,一個46歲的青島漢子。
“電鍍工業園的建立可以說是被國家和地方日趨嚴格的排污限制一步步逼出來的。”薛泰旭說,“1991年我就在開發區建起了一家電鍍廠,那個時候排污門檻低,我基本上沒花工夫在治污和減排上,一門兒心思想著賺錢。”
“后來國家的環保政策日益完善,開發區對我們這樣的高排污企業也抬高了環保門檻,甚至下發了限期達標的通知。沒辦法,再不重視環保就要關張大吉了?紤]到環保門檻還會進一步提高,企業產能還要不斷擴大,我就安裝了治污水平遠遠超過國家標準的污水處理設備,額定處理量也遠高于當時廠子的污水產量。”
“錢花了,企業生產成本也上去了,錢賺的沒以前多了,我就琢磨著能不能以提供集中電鍍污水處理作為一個賣點去招徠更多電鍍企業到我這里落戶,成立一個電鍍工業園。”薛泰旭說,“我的想法與國家環保政策走向一致,所以得到了開發區環保局的熱情支持,電鍍工業園于2003年建成了。果然,一聽說我這里可以提供集中污水處理服務,那些由于排污不達標面臨停產的電鍍企業爭著搶著把廠子遷到園區。不到一年,園區里就聚集了十幾家電鍍企業,廠房都被占滿了。”
“我現在是拿環保當生意來做的。所有企業進駐園區前,我都會跟他們專門訂立一份環保合同,明確標明排污標準,不達標的,我要加倍收取污水處理費。現在我們日處理污水能力是1000噸,實際處理量在350噸左右,我每噸收他們7元處理費。有了合同約束,再加上經濟杠桿,各家入園企業自然有了治污自覺性,我也多了一份收入。”
“園區里各家企業把各自原來的客戶也帶來了,客戶訂制的加工品種有上千種,你家做不了的我家做,大家的生意都更好做了。園區里的規模效益吸引了更多企業要求入駐。”
薛泰旭指著園區里一棟在建的四層樓說:“這里是我們的新廠區,可以容納十幾家大型電鍍廠。后面是我們在建的第二個污水處理站,建成后總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每天3000噸,基本可以實現滿負荷運行,到時候我一天僅污水處理費就可以收入兩萬多元。”
“過去我是做產品,后來我建市場,現在我賣市場,將來我還要管市場。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話簡直說到我心坎兒里去了,我更有信心把環保這門生意做大做好了。”薛泰旭說,“今后隨著園區規模不斷擴大,我還打算把污水處理后的污泥收集起來加以利用,發展循環經濟。”
“最近我引用了兩句詩來概括我們園區的企業文化,‘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這是一語雙關,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園區內所有企業鄰里友愛、和諧共贏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我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建生態文明的決心。”薛泰旭說。
“自古以來,蒙古族人是不喜歡經商做買賣的,而現在在草原上像我一樣開辦旅游點賺錢的蒙古族牧民非常多。”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37歲的牧民朝格?巴特爾坐在自家水電暖齊備的磚瓦房內,開始向記者講述他家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我舉雙手贊成,自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只有實現自主創新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新建的數字化重型加工車間,面對著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功能數控機床,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總設計師姜輝自豪地對記者說。
12月24日,是新一期太化集團內部報紙《太原化工》出版的日子。在這一期報紙上,詳細地刊登了集團各子公司和生產企業1-11月的節能減排情況:哪家單位用了多少煤,消耗了多少噸水、使用了多少蒸汽,上面一目了然。報紙剛送到車間,立即被工人們搶了一空。
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第一天,記者就趕上一場大雪。銀裝素裹的天地之間,大草原看起來更加蒼茫。
緊鄰拉薩火車西站的拉薩市乃瓊鎮7月1日青藏鐵路通車后,色瑪村老百姓不再將種植青稞作為謀生的唯一手段,而是將目光開始轉移到如何通過鐵路來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