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起,中國地方省級官員將開始向中央上交節能答卷,成績單未能及格者將面臨問責和“一票否決”。公眾期待已久的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主要考核節能完成情況和落實節能措施情況,考核對象包括各省(區、市)政府和千家重點耗能企業,各地這份總成績為100分的答卷根據量化考核辦法評分后,將出現超額完成(95分以上)、完成(80分~94分)、基本完成(60分~80分)、未完成(60分以下)4個等級。
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是,考核方案強調,未完成節能目標的,均為未完成考核等級。顯然,這種“一票否決”值得期待。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世界銀行把我國每年因環境問題造成的損失評估為GDP的5%~7%。環境專家估算,如果把環境惡化的因素考慮在內,我國GDP的實際增長要減少2個~3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的成果。而有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發展模式,其環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達10%,扣除治污成本,實際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顯然,不注重節能減排的GDP是非常可怕的,這樣的GDP,想必不會受到廣大理性公眾的歡迎。
而此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中國節能減排論壇2007”上指出,目前相當一部分地區仍把發展GDP當作硬指標,死抱“黑色GDP”不放,把節能減排當作軟指標對待。不僅如此,據悉,今年我國一些地區重工業建設的勢頭非常猛烈,比如占二氧化硫排放量70%的鋼鐵、電力等6大行業在第三季度竟同比增長20%。而這個數據是在中央此前三令五申強調要節能減排的情況下出現的,問題的嚴重性不言而喻。
顯然,這種不計環境代價發展經濟的局面,將可能阻礙“十一五”規劃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兩個約束性指標的完成。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的影響,更不可低估。因此,面對目前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國家應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
當前,在不少地方,政府官員還是非常注重自己的政績,尤其關注GDP。個別官員為了使政績更加顯赫,GDP更加突出,甚至到了不計成本和代價重復規劃、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無視污染等地步。如果將單位GDP能耗和政府官員的“官帽”及其職位升降結合在一起,對國家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將單位GDP能耗和其政績掛上鉤,顯然,這對地方政府(部門)官員形成節能減排觀念,切實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將會產生強有力的督促和約束作用。從這個角度說,國家推出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對官員節能不力“一票否決”,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