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近年來將“科學發展,節能減排”的理念貫穿于區域經濟發展,在改造經濟存量的過程中,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針對區域內工業企業密集、環境承載力脆弱的特點,各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加大技改投入,節能減排效應日益凸顯。
引優更要汰劣,促進產業層次提升
近年來,蘇南各地在加快引進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兩高兩低”優質產業的同時,堅決淘汰原有的大批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提升。
蘇州市出臺政策,明確要求全市不增加鋼鐵冶煉企業數量,不增加普通煉鋼煉鐵產能,不增加煉焦生產線;禁止增加印染企業和專業電鍍企業數量。目前,蘇州西山水泥廠等4個水泥企業已全部停產,減少水泥生產能力約140萬噸。該市還關停老城區73家紡織印染、釀造、電鍍等污染嚴重、工藝設備落后的企業,占老城區工業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多。
常州市先后關停了鋼鐵廠、鑄造總廠、電石廠、石油化工廠、水泥廠等耗能污染“大戶”,淘汰紡織印染行業落后棉紡錠6萬余錠、毛紡錠1萬余錠。
無錫市制訂了規模以下化工企業3年關閉772家的計劃,目前實施行動全面提速,今年可關閉503家,明年關閉269家,3年目標兩年可望完成。
各地還在引進新項目時嚴把環評關,對可能破壞環境的項目,投資再多也不要,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項目“一頭出、一頭進”。蘇州市“十五”期間拒批、勸阻1250個污染項目,投資額約97億元;2006年拒批、勸阻599個,投資額約40.8億元。2006年,鎮江市市、縣兩級環保部門對80多個污染項目一票否決。
優化產業布局,實現節約集約發展
蘇南各地對原先較為分散的各類企業進行大力引導,培育企業集群,促使產業集聚,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行污染集中治理,工業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常州市2006年搬遷27家城區企業,收儲土地近1800畝,同時要求企業在搬遷中淘汰現有落后設備。全市先后建設了青龍、湖塘等5個紡織印染工業集聚區,鼓勵搬遷企業進入,園區實行集中供熱、污水集中治理,產生了明顯的集約效益。
占蘇州老城區工業企業數三分之一的64家企業也在技術進步、設備更新后,向該市開發區和工業區實施提高性搬遷,目前已完成61家。該市還在果斷關停落后小化工企業的同時,對其它化工企業提出了集中進區的要求,目前全市已批準建設5個化工小區,正在進行區域環評工作。
鎮江市在財稅、融資、土地、生產要素協調等方面給予扶持,鼓勵企業按照城市規劃和工業布局要求,進工業園區落戶發展,目前已有市農藥廠、硫酸廠、鈦白粉廠等43家企業實施整體搬遷。
無錫市以水污染治理作為節能減排工作的著力點,采取多種措施清理太湖周邊產業,包括提前關閉規模以下化工企業,取締“三無”住家船舶、水上餐飲船舶、非清潔旅游船舶,調整太湖一級保護區內的養殖業,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項目等,還太湖周邊一方凈土。
加大技改投入,“兩個效益”雙獲豐收
加強能源管理、加大技改投入、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是蘇南企業進行自我改造,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增強可持續發展后勁的現實路徑。這些投入不僅使企業的單位產值能耗大幅下降,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反過來還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大幅增長,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去年以來,南京市列入“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鋼鐵、水泥、石化3行業11家企業通過能源管理和技術改造,共節約能源計89.76萬噸標準煤,一年省出一座大煤礦。南鋼投資1.8億元上馬干熄焦裝置,利用氮氣給焦炭降溫,被加熱了的氮氣用于回收發電,既提高了焦炭質量,又使每噸焦炭生產能耗降低53.2公斤標準煤,還減少了60%有害氣體的排放。南京中國水泥廠計劃投資2億元,引進余熱發電項目,預計一年可節電2億多度,兩年半就可收回成本。
常州市盤固水泥集團、江蘇金峰水泥集團、蘇特水泥集團、揚子水泥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正積極實施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竣工后預計每年可節電3億度。
蘇州市電瓷廠2005年底投資1300余萬元上馬了一套技改項目,去年運行一年后發現,企業全年不僅節約礦物資源和能源折合人民幣約784萬元,而且比項目實施前增加合格瓷件產品8200噸,增加銷售收入8495萬元、利稅1563萬元,一年收回技改成本,且有大幅盈余。
為增強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各地還出臺了不少激勵政策。鎮江市在“十一五”期間,市財政將每年安排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00萬元,作為重點環保項目建設引導資金,推動環保投入主體多元化;無錫和蘇州市財政分別設立650萬元、1000萬元的節能專項資金,支持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