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點石成金”。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道路上,我省積極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在有效利用能源、降低排污上產生了“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先進技術,助推“深度治污”
工業三廢,是全球環境惡化的禍首。我省積極研發推廣新技術、新方法,支持企業“深度治污”,有效減少了廢氣廢水排放,為百姓留住了“碧水藍天”。
“有機有毒廢水處理”是江蘇南大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它的奇妙之處在于,利用樹脂吸附與資源化新技術,能夠實現化工產品無廢排放。目前,該技術已在中石化南京化工廠、江蘇揚農化工集團公司等企業應用,國內市場覆蓋率達80%,每年減排COD550噸,苯系物160噸。
在吳江科林集團,記者見識了省科技攻關項目的成果“布袋除塵器”。這種產品,主要用于鋼鐵冶金等行業的粉塵治理和煙氣凈化。按2006年國產鐵能力4.042億噸計算,利用該技術,每年可節約新水7.9億立方米,節約循環水150億立方米,節電85.4億千瓦時,節省焦炭2200萬噸,直接經濟效益達100億元。
揚子石化的7盞“天燈”滅了6個,是一條曾經引起許多人關注的新聞。它的背后,也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江蘇中圣集團自主開發的“火炬回收排放系統”,徹底解決了廢氣排放污染環境的問題。
織一張循環經濟的網
借助科技的力量,江蘇還崛起了一大批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書寫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精彩篇章。
走進興澄特鋼公司,一個優美的花園式工廠映入眼簾。據介紹,該企業通過實施“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綜合技術”,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已投入8億元,在全國率先進行以低熱值高爐煤替代重油進行軋鋼加熱,僅此一項全年為公司節約重油5萬噸。他們還采用新技術,使冷卻水循環利用率達96%以上,為全國領先水平,F在企業每年從循環經濟項目中獲益超過2億元。
據省經貿委張金國處長介紹,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省份,我省在抓好3個國家級試點單位的同時,又選擇100家企業、15個工業(農業)園區、15個城市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2006年,省財政使用3000萬元專項資金,集中實施63個循環經濟項目,共節約標煤92萬噸,減排CΟD1100噸。
500只“電子眼”,遙控重點污染源
常熟環境監控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輕推遙感器,記者在顯示屏上便看到了30公里外的一家電廠,并可掃視廠區每一個廢棄物堆場。據了解,這套“環境檢測遠程系統”,實時監控著全市90個重點污染源,自動采集、傳輸、加工信息,每2小時取樣一次,形成報表。如遇超標排放,系統自動報警,并能自動關閉企業排污口。
省環保廳監測處處長柏仇勇告訴記者,自2002年起,我省先后投資1.73億元,建立起全國領先的“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系統”。目前,全省已建起空氣自動監測站140多個,占全國1/6左右;水質自動監測站40多個,占全國1/10左右;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500多個,占全國的1/10左右。其中,重點污染源的自動監控系統,以市為單位實現了聯網;空氣和水的自動監測結果,則實現了全省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