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約束性指標。開局之年,兩項約束性指標層層分解落實,直至縣級政府、有關行業和重點企業。
在去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萬億元,增長10.7%的情況下,降耗指標盡管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但全國單位GDP能耗首次下降,比2005年下降1.23%;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幅分別比2005年回落11.3和4.4個百分點。

一位村民跪在工地前請求不要再建工廠,還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原。

2006年4月25日,烏海市公烏素工業園,一位村民正在拆遷后的工廠廢墟上拾破爛。由于國家環?偩值慕槿,當地相繼關閉了一批污染嚴重的小廠礦。
淘汰落后產能 優化產業結構
轉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嚴格控制增量,優化存量已經成為各地的共識。
廣東省關閉了2600多家煤炭、化肥、冶煉、水泥、小火電機組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企業;壓縮冶金、建材、印染、造紙、火電等產能過剩、污染嚴重產業,使高能耗工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降到15.9%,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山東是我國經濟大省,也是能耗大省、排放大省,在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上決心大、力度大,去年拒批高能耗、高污染項目30余個,責令87個新開工項目永久停建,涉及資金200多億元。
北京市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堅決淘汰資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去年,運營47年、供氣比例曾占全市供氣量80%以上的北京煉焦化學廠全面停產,每年能為北京市減少煤炭消耗296萬噸;114家造紙、煉焦、紡織、化工、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完成搬遷調整。
天津市廣泛利用太陽能、沼氣、地熱等新能源,太陽能洗浴、供暖已初具規模,地熱采暖利用規模達940萬平方米。
農作物秸稈、薪炭林、畜禽排泄物等可再生資源豐富的黑龍江,重點支持秸稈氣化和沼氣建設,帶動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村環境的改善,省級財政安排農村新能源建設專項資金1億多元,相當于前30年投入的總和。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消息,去年全國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煤炭行業關閉小礦井5900多處,淘汰落后產能1.1億噸;電解鋁行業淘汰落后產能120萬噸,大多數企業已使用先進的預焙槽技術;新型干法水泥比得超過5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