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在談到“節能減排”目標時,溫家寶總理兩次強調這個問題的嚴肅性。一次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次是在這之前的政協分組會上。針對2006年未能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他說“‘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節能減排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彼,“今后政府每年都要向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節能減排完成情況,但不再把五年指標簡單平均分配作為年度指標,而是把五年作為一個整體!晃濉詈笠荒,如實向人民代表大會做總體報告!
這番話鄭重嚴肅,斬釘截鐵,維護了國家的威嚴,表現了人民政權為人民的堅定信念。對于那些短視成病、浮躁成風、急功近利成癮,出爾反爾任“忽悠”的地方和部門,無疑是一注清醒劑,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節能減排兩個約束性指標之所以“嚴肅”,不能改變,必須實現,不只在于這是“國家確定,人大通過”的國家規劃,具有法律尊嚴,更在于節能減排涉及國家核心競爭力。在國際范圍內,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道上,這是一場很嚴酷的拼搏,是質量之拼,科技含量、知識含量之拼,投入產出比率之拼,關系國家前途命運。
節能減排的嚴肅性還在于,這是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節能減排不僅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撐,同時需要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改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有關法律體制,傾全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節能減排看起來細小,實際上重大,是動員各行各業艱苦奮斗、振興中華的一個“切口”和“抓手”。
節能減排的困難在于,“節能”符合利潤原則,相對簡單;“減排”則涉及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國家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的關系,有一個先發展后治理還是邊發展邊治理,抑或只發展不治理的問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不是在發展中治理,在治理中發展,其代價更為慘重,甚至無法挽回,對不起我們的子孫后代。更不用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是真正為人民服務、敢于承擔國際義務的國家。
節能減排已經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私事,而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嚴肅課題。一個基本事實是,國家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是走工業化的道路,但在今天,傳統工業的發展方式沒有出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是能源和生態,但在今天,傳統能源走向枯竭,生態環境逐年惡化,長此以往,地球這個“蛋殼”再難哺育強大的人類,而人類又注定難以走出這個“蛋殼”。我們唯一的出路是走節能減排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人類將借助科技的力量創造新的能源、新的“太陽”,修復并創造出更加理想的生態環境。在這方面,人類已經并將繼續創造出新的成就、新的奇跡來。
在今年的兩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節能減排”意識與“三種意識”是一脈相通的。努力實現節能減排指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三種意識”的重要舉措。在這個意義上,節能減排不只是企業界的事,而是全黨全民的大事,應該廣為宣傳,家喻戶曉,并真正化為行動。只有這樣,我們的前途才是安全的,光明的,大有作為的。(陳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