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正在江蘇考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了在寧舉辦的節能宣傳周活動。他強調,要全民動員、常抓不懈,從建設、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扎扎實實搞好能源節約,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和任務。
“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目標和任務,是指“十一五”期間節能降耗20%、主要污染物總量下降10%。早在今年初的全國“兩會”上,鑒于去年未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溫家寶總理指出,“兩個約束性指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能改變,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實現。”此次曾培炎副總理在寧再次強調這一點,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入領會,把認識統一到中央的要求上來。
有些人認為:目前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按照工業化國家的經驗,這個時間大約持續10年—15年。在這一階段,原材料需求非常大,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能耗也會隨之上升,完不成目標任務也是情有可原。
正確認識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個約束性指標放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去考量。
“十五”期間,我國的社會物質生產增量是過去20年的總和,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能力成倍增長,同時也帶來驚人的能源需求增長以及環境污染的加重。而快速增長能否持續,取決于能源和環境能否支撐。兩個約束性指標不是隨意訂的,它是我們沒有退路的選擇。
先看節能。“十一五”期間,如果按規劃GDP年均增長7.5%,與“十五”末相比,就是增長43.6%,單位GDP能耗即使如期下降20%,總能耗還是上升的,只是升幅減少了。以絕對值計算,假如按照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規劃目標,我國煤炭年消費量大約增加3億噸;如果維持“十五”期間的能耗水平,煤炭消費量將凈增近10億噸,而目前我國煤炭每年總產量也僅20億噸左右。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會剛性增長。2050年前后,如果我國的人口達到15億,我們的能耗達到現在德國的水平,即人均年能耗4噸標準油,每年共需60億噸標準油,而目前世界能源供給總量每年只有94億噸標準油。
耗能還必然帶來污染。不節能,不僅能源難以為繼,環境也將不堪重負。
再看減排。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是指年排放比過去少了,即每年的增量下降了,但加上污染存量,在相當一些地區,即使環境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人類給予積極的治理,污染的絕對值還將是逐年遞增的,只是增長的速度慢了。當前,我國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在這樣的存量狀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5年下降10%,也是一個底線了。
對江蘇來說,實現這兩個指標,不僅是中央的要求,更是我們立足省情的必然選擇。
經過多年努力,江蘇能耗水平已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2006年,我省在GDP增長14.9%的同時,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削減了3.8%和5.3%,成為全國完成總量減排任務的6個省(市)之一。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但正因為我們是經濟大省,在全國節能減排大局中就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蘇的GDP產值已達全國總量10%,工業更是占到15%,這么大的權重,如果我們的能耗下不來、減排目標不能如期實現,全國的節能減排任務也就難以完成。節能減排,是一個經濟大省義不容辭的責任。
江蘇是能耗大省,卻是能源小省,發展所需的能源將近80%依靠省外、國外。到2020年,江蘇的GDP產值還要翻兩番,交通、建筑用能也將大幅度提高。有專家測算,要保障這樣的發展需求,按現在的能耗水平,必須再增加一個大慶油田、一座三峽發電站、一個西氣東輸工程。顯然,這是無法實現的。
江蘇環境承載能力薄弱。江蘇人口密度全國最大,人均環境容量全國最小,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環境資源“先天不足”。同時又地處長江、淮河、太湖三大流域下游,不少污染客水過境,防治污染的任務倍加艱巨。
為此,我省曾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二氧化硫和COD排污權交易的“買賣”。時過3年多,因為“容量”資源稀缺,每公斤二氧化硫和COD的“價格”漲了10多倍,而且還買不到。今年,我省又開始正式執行新的化工排污地方標準。其中,COD、氨氮、總磷3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均比現行國家標準提高了20%左右。
盡管我們在節能減排方面采取了不少舉措,但現實依然嚴峻。太湖藍藻暴發就再次敲響警鐘:沿著粗放發展的路走下去,不僅發展成了無源之水,就是我們的生存也將受到威脅。節能減排是江蘇發展的唯一選擇。
有人擔心,“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會影響到江蘇發展的“率先”。事實上,在目前的能源環境約束條件下,我省要實現率先發展,必須由“耗能換取增長”、“環境換取增長”向“節能優化增長”、“環境優化增長”轉變,追求消耗低、產出高的發展。一句話,只有“優先”,才能“率先”。
如果說,巨鹿之戰時,項羽破釜沉舟,是自斷退路;今天我們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形勢,則已是釜破舟沉,沒了退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知難而進,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迎接挑戰,打贏節能減排這場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