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多年前,我國政府就認識到必須改變高投入、高能耗、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經濟增長方式,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但這些年來,經濟仍沿著粗放增長的慣性持續高速增長。原因是目前仍然存在的諸多體制上的問題,阻礙了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
首先是資源(尤其是能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嚴重滯后。行政化的定價機制不可能迅速準確地反映資源的真實稀缺程度,其運行的結果不是過剩就是短缺。因此,必須在建立健全資源開采權付費制度的基礎上,果斷推進能源等主要資源商品的市場化改革。
其次是對市場競爭規則的監管松弛,政府部門不作為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沒有嚴格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在安全生產、清潔生產、合法生產等涉及市場競爭的基本規則的環節加強監管,直接后果就是太多本應計入企業成本的因素沒有計入,從而不真實地反映了企業利潤水平增長,導致企業供給過多和能耗持續快速增長。
再次是扭曲的理念和經濟政策導致第二產業占GDP的比例太高。我們必須破除對于工業和大企業的迷信,改變長期以來對工業和大企業的種種優惠措施和對服務業、中小企業的各種歧視性政策,對非正規就業采取更加寬容的態度。
最后,在全球資源商品價格持續快速上漲的階段,有必要通過宏觀調控大幅壓縮某些地方政府高速增長的投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