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今年兩會期間,"節能減排"成為熱門話題。一時間,代表熱議、媒體聚焦、公眾關心、領導關注。
4月19日,在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次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07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0287億元,同比增長11.1%,超過《十一五規劃》預期3.6個百分點。若全年都在此高位運行,用業界普遍采用的方法計算(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煤炭多消耗2000萬噸,二氧化硫多產生30多萬噸),今年一年就要新增2億多噸的煤炭消耗和300多萬噸二氧化硫產生量,其中前者高于計劃預期7000多萬噸,提前三年突破"十一五規劃"確定的2010年控制指標25.6億噸幾無懸念;而后者超過預期110多萬噸,使今年的減排難度系數有增無減。
經濟在提速,能源消耗總量和污染物產生量在增加,但經濟發展的質量不升反降。2006年,低耗能高產出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連續三年下降的趨勢下,跌破40%。而今年一季度第二產業尤其是以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石油加工及煉焦、建材等為代表的六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平均增速為20.6%,遠高于GDP平均增速,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在加劇。
更令人震驚的消息是,國家出臺的節能減排政策竟然在有些地方遭遇"頑強抵抗"。去年9月,為遏制高耗能行業盲目膨脹,國家規定對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黃磷、鋅冶煉8個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政策,明確了對這些行業中淘汰類和限制類企業用電實行加價的時間和標準,明令禁止自行對高耗能企業實行優惠電價。但是有14個省份不僅不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自行出臺了對高耗能企業的優惠電價措施。這14個地方政府對如何利用價格手段推動經濟增長倒是運用嫻熟,遺憾的是,他們所追求的經濟增長與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又好又快的發展大相徑庭。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高投入、低產出、重污染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推手既有地方政府,同時也隱約看到全球化背景下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和污染轉移的身影。從貿易統計的角度看,我們的順差不斷加大,這將引發新一輪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以及其它"指責"。而從節能環保的視角來分析,是生態和能源逆差(赤字)在增加。捫心自問,我們有否必要為了那"順差"而透支我們寶貴的資源,污染我們的天空、大地和江河,危害國人的健康。
從戰略的高度看,節能減排早已超出了管理和技術創新的范疇,已經上升為一個政治問題,節能減排現今被賦予多重歷史使命。這既包括應對能源資源挑戰、減少污染物排放、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宏觀經濟調控、樹立中央權威等內容,同時也體現了中國要做負責任的環境大國的意愿。
僅1991年到2005年的15年中,中國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達到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8億噸。大大超過歐盟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在2012年前減排6億多噸二氧化碳的目標。前不久,國際溫室效應監測組織-美國凈化空氣政策研究中心發表報告稱,中國自2001年就開始逐步對水泥、鋼鐵、造紙和汽車等過熱行業的能源使用進行限制,預計到2010年,僅對這些行業的限制將累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億6千8百萬噸。接近布什政府提出的在2010年前自愿減排1億8千3百萬噸工業廢氣的數量。
令人振奮的是,日前國務院決定成立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曾培炎副總理任副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統領全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國家將在2006年工作的基礎上,今年加快出臺和完善節能減排的政策與法規,從產業準入、區域限批、投融資、稅收、嚴格執法、行政問責到合理調整資源能源價格、減少高耗能產品出口退稅甚至開征出口關稅等各個方面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節能減排,既是攻堅之戰,更是背水一戰。正如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所言"不走節能減排的路、不走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路,中華民族就沒有退路"。(賈峰)